根据2015年1月广发银行[微博]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白皮书》,我国小微企业仍有22万亿的资金缺口未能通过有效融资渠道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传统的资金供需匹配通过商业银行、股票和债券市场进行。但无论是商业银行对应着的间接融资模式,还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对应着的直接融资模式,其交易成本都巨大。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普遍呈现周期短、金额小、频次高、时间急的特征。55%的小微企业需要在一周内获得放款。因此小微企业普遍迫切期待“低利息成本”、“抵押方式简便”、“放款快”的信贷产品。
互联网金融的低成本、高效率模式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交易平台对商户认证和注册信息、历史交易记录、客户交互行为、销售数据、银行流水、海关进出口信息、水电费缴纳、婚姻状况等诸多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归纳出借款人的经营与信用特征以及偿债能力。相比而言,传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则依据《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实地为主,间接为辅的方式展开贷前调查,采取现场核实、电话查问以及信息咨询等途径和方法,主要依靠营业网点、商会、市场、人行征信系统以及客户推荐等有形节点搜寻潜在的借款人。对于潜在借款人的债务承担能力,则依据客户经理上门调查、现场审核、财务分析等方式审核。比较可见,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了新融资渠道,发挥其在数据分析、信用审核和互联网交易中线上审核和风险管控方面的比较优势节省融资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平台“按日计息,随借随还”的模式,使得商户在有资金需求找上门来,资金使用完毕后可当即归还。这种随借随还的模式匹配了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阶段性和灵活性,变相地增加了可带资金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周转速度。
互联网金融的低成本和高效性使其当之无愧成为小微企业“造血器”。我国企业构成形态呈现“金字塔”。小微企业占到总企业数量的90%以上,吸收了50%以上的就业和税收,但获得的金融服务只占1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占比不足10%的大型企业尽占资本优势,能轻而易举从各大商业银行得到大笔优质贷款。这种不对称的结构性矛盾,已经对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形成了非常明显的掣肘。而互联网金融恰恰可以助力中小企业的发展,缓和经济中突出矛盾。由于互联网强大的联结功能,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体系能较为充分地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尤其是占据多数却又“不受待见”的中小型企业。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