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面纱下的伪创新 蛋糕迅速膨胀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去年以来,互联网保险变革不断,多位投资界人士认为互联网保险“风口”正来。“互联网+”强势来袭,传统险企正在积极求变,中小型险企野心勃勃,保险第三方服务机构也在借互联网之风抢占风口。
除了产品创新,保险业也在不断通过创新服务消费者。借助互联网保险的风口,北京地区推出“事故e处理”手机客户端,车主可自行上传事故现场照片协商认定责任和保险理赔。同时,第三方服务机构也欲分食互联网保险蛋糕。超级圆桌App近日正式上线,推出资讯聚合、移动CRM等四大功能模块帮助保险代理人营销展业。
伪创新受诟病
对于互联网保险的创新,监管部门的态度是还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言外之意,即允许保险公司在创新过程中适当犯错误。正是因为有如此包容的政策环境,这些“伪保险”接连出现在市场上。
去年以来,“赏月险”、“高温险”、“喝高险”、“雾霾险”等奇葩险层出不穷。尽管此类保险是创新还是噱头很难界定,不过已被监管层的一纸通知遏制住。
但闹剧并未因此而停止,以博取眼球的“伪创新”开始转向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今年陆续又有“贴条险”、“跌停险”等奇葩险陆续推出。“保险公司推此类产品,将会受到监管的限制,而一些非保险的平台则以此类博得眼球,逃脱监管。”一位保险人士指出。对此,保监会紧急发文表态,保险风险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不可控,而股票“跌停”是可以受人为因素影响的,“跌停险”类似对赌游戏,有“博彩”嫌疑,利用“跌停险”对股价波动进行保障有可能进一步放大金融风险,并认为“跌停险”预约投保涉嫌违法,将对相关情况做进一步调查,并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监管以同样的态度针对了“贴条险”。保监会表示,“贴条险”并非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法律关系,也不属于保险的概念范畴,仅仅是利用保险的外衣进行商业宣传。
一位保险专家指出,互联网+保险,最终还应当是保险,既然是保险,就不能失去最核心的保障,互联网只是一个媒介或平台,所谓的创新也该围绕服务形式进行创新,但是应满足社会大众的合情合理且合法的消费需求,否则只能损害保险品牌,应该高度警觉“伪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