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与基金相爱相杀 险企苦恼基金不理解险资特性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基金公司虽然善于公开理财市场上进行操作,但在理解保险客户需求上,还真是隔了一扇门。这是保险公司希望设立自己基金公司的原因之一。
截至今年9月末,中国平安旗下的主要保险资金运用平台——平安资产管理的规模2.1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8%;前三季度,
平安保险业务收入增幅超过20%。对照着看不难发现,平安保险业务的增幅远远高于平安资管公司资产规模的增速。这个差距,在近三年都维持着。
“这说明,新增保险资金并没有全部流向平安资管,而是委托给了外部的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打理。”平安资管一位高层管理人员表示。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大型保险集团如
中国人寿、
太平洋保险,每年启动委外工作被业内戏称“选妃”,委外的保险资金一年比一年多。
“做得好,我就多给;做得不好,我就抽回来。”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说,把管理任务交给基金公司之后,保险公司要做的就是选人、选公司,以及“防忽悠”。
保险资金体量庞大,对流动性要求却很高,如果直接投向股市,撤出时必定产生不小的动静,尤其是个股跌停后,险资就失去了流动性,但委托给基金公司,在关键的时候“牺牲”的是基金公司,而保住了自己的流动性。
在去年7月份股市大调整,一些保险公司正是因此减少了损失。一些基金经理在面临清盘风险的时候,总抱怨“被险资坑坏了”。
保险公司深知,委外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收益率,是难以对抗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拿下一张公募基金牌照,相当于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更多意义
公募牌照对于保险公司的重要意义,还不止拿下一份委外业务这么简单。
记者梳理发现,保险公司中提出过“金融集团化发展”的不下20家,其中既包括全国性保险公司,也包括地方保险法人机构。
而公募牌照是“金融集团”的组成部分,成为保险公司必争的领土。
保险资管机构现在只能发行私募产品,无法面向公众,这对于产品条线齐全的保险资管机构而言,无法充分利用自身的系统和资源。
“我们有能力管理更多的资金。”一家大型保险资管机构负责人表示,“保险公司资金发行的资管产品不能卖给个人,不卖给个人就无法形成市场影响力,我们和客户隔着千山万水,是无法了解市场需求的。”
可以说,在拥有公募基金牌照之后,保险公司便拥有了一条对接个人客户的通道,实现了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全链条布局。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让保险公司加紧公募事业的布局:保险公司的营销员需要为他们的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只有好的产品才能留住客户,才能提高营销员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