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变保险,最后到手的收益竟然比存款还低;残损外币遭遇银行拒兑;银行卡短信通知余额少了后,接到冒充银行客服的电话……遇上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能不能获得赔偿?昨日,广东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在广州发布《广东省“12363”金融消费投诉热线蓝皮书(2016年度)》(下称蓝皮书)显示,各类金融消费投诉中,银行业投诉位居榜首,非银行支付机构投诉呈增长态势。
2016年,广东省(不含深圳,下同)20个地市“12363”投诉热线受理金融消费咨询4407件,咨询解答率100%,比2015年咨询量减少253件,同比下降5.43%;受理金融消费投诉1580件,比2015年投诉量增加37件,同比增长2.4%。
银行业投诉位居榜首,非银行支付机构投诉呈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6年涉及银行业投诉1328件,占比84.05%,同比增长2.47%。
银行业投诉内容较为趋同,投诉集中在银行卡、支付结算、贷款、储蓄及征信业务上,占银行业投诉总量83.89%。其中,银行卡业务的投诉量依然居高不下,与2015年相比增加159件,同比增长37.50%。
其中,由金融机构自身原因引发的投诉,高达1171件,占全部投诉量的74.11%。
案例1储户办存款被诱导买了保险
蓝皮书还公开了十大经典案例。其中,2015年6月4日上午,某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接到段先生的投诉,称其于2010年6月2日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某网点办理存款业务,存款金额为8万元。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以高息和分红为承诺,诱导投诉人签订保险合同,但没有明确告知投诉人其购买的是保险产品,且没有履行风险提示义务。
2015年6月3日,保险合同到期。根据合同约定,投诉人得到的利息远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息。投诉人不满,要求保险公司至少支付其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虽然双方意见分歧较大,但是经调解,某保险公司与投诉人达成和解协议,由其根据过去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基准利率向投诉人返还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