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广西保监局3月26日发布的信息,广西人身险公司在实现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情况下,亿元保费被投诉量从0.78件降为0.69件,同比下降12%,折射出行业朝着良好的势头发展。该信息同时披露,人身险客户信访投诉内容,主要是销售误导引发的退保纠纷。可见,消费者买保险时,应提前做足功课以防被“忽悠”
以“回报总额”误导客户
案例:2007年8月,市民张女士为刚出生的儿子购买了一份分红型保险,年缴保费49000元,缴费期是5年,身故保障是5万元。根据保险合同,保险利益包括生存保险金。从第六年开始,徐女士每年可以领取保额的10%,也就是5000元,领取终身。另外,合同中规定的分红除了有现金分红之外,第10年开始拥有特别红利。
当时,根据业务员电脑系统上的测算,第20年所领取返还金为7.5万元,按中等红利累积计算有现金红利9.4万元,再加特别红利0.85万元,保单现金价值为11万元;而到第100年,所领取返还金为47.5万元,加上按中等红利累积计算的红利、特别红利,现金价值,系统演示的投资回报总共可以达到190万元——看起来非常诱人,事实真有那么理想吗?
解读:广西保险行业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不少市民会像张女士一样,被以不足25万元的保费投入获得超过190万元的高额回报而心动不已。事实上,保险产品的红利是不确定的,对保险产品理财功能的关注,应更多地着眼于确定的“生存给付”,而不应冲着红利去购买。以张女士为例,从第六年开始每年可以领取5000元生存给付,要领回投入的所有保费需要49年。可见,收回本金仍然需要较大的时间成本。
记者向业内人士了解到,业务员在用电脑系统向客户推介时,应该按照高、中、低三个档次的红利向客户演示,并应该向客户告知红利具有不确定性。根据市面上的保险产品看,有些是有保底利率的,一般在2.5%,而有些产品没有保底利率的。
存单变保单忽悠老年人
案例:2011年7月,67岁的张先生来到一家县级银行里,欲将自己的3万元积蓄存为定期。一名西装笔挺的工作人员走过来,关切询问他办业务时有什么疑问,需要什么帮助,让张先生一下子对他产生了信任。
“就在我准备填表的时候,那人向我推荐,说是银行新推出来的理财产品,收益比定期还高……”张先生一开始还存有质疑,询问对方取款是不是像定期一样方便呢?该工作人员立马回答称,该产品和定期一样可以提前支取,存满三年,第四年就能得到收益了。于是张先生用1万元购买了该产品,其间该工作人员热情地跑前跑后,在网点内为他复印资料等,让他更深信所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
此后,张先生到儿子家住了半个月,回来后发现收到一封信,是由保险公司寄出来的,里面附有保险合同等材料。张先生说:“我马上去到网点找到当时卖产品的这名工作人员,要求全额退保。他是保险公司的人,但由于过了10天犹豫期,1万元退保要损失几千元,无法全额退保。”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