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建议,客户被误导后,不要一味自认倒霉。在向监管部门维权时,最好能够提供证明代理人有违规行为的证据,比如代理人违规代替客户签名等。
被误导购买不适合产品
案例:肖先生参加工作三年,是一家事业单位的职员,无房无车未成家,年收入在7万元左右,每年有3万元的结余。一名保险代理人找到他,向他推介一款分红型保险产品,年缴费3万元,连续存5年以后,每年可以获得1万元的利息。代理人还强调:“分红太高,所以保险公司卖这款产品卖亏了,准备不卖了。”肖先生一心动就签下了保险合同。
签下合同的第二年,肖先生和恋人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婚礼、买房、买车,急需用钱。正在这时,他收到了催缴3万元保费的电话,这时他已经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能选择退保,但是扣除各种费用后,到手的只有2.4万元,亏了一大笔。
解读:平安人寿广西分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有些消费者经济能力有限,不适合购买高风险高收益的保险产品,但是,一些保险代理人会以送赠品及产品退市抓紧最后时机等说辞,误导消费者购买。像肖先生的情况,尽管每年有一定的积蓄,但是人生和事业都在起步阶段,用钱的地方还很多,如果选择一次缴费过高的保险产品,容易出现无法续缴的情况。
业内人士建议,由于代理人的佣金主要是从客户缴纳的第一笔保险费中,按照比例提取,所以滋生了代理人误导客户的土壤。而作为客户,自己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多做功课,了解保险产品的特点,不要急于下单,才能避免损失。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