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昶评价中国精算教育时表示,精算技术方面,中国精算师并不比国外差,甚至某些方面能力更强,他们大部分是“全能”选手,这也源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所以中国精算师成长快,并且在综合能力方面有一定优势,从产品设计到精算的内涵价值,包括做报表写报告、制定分红政策等。
当然,国外成熟精算体系对于中国的影响也很大,丁昶表示,最初中国很多精算专业是借鉴国外,多年的发展,使得中国在一些特殊领域不比对手差,存在差距的地方可能是在期权定价,及一些专业领域,如特殊风险等细分领域的精算。
目前,很多国外机构也愿意高薪聘请中国精算师,并认可中国精算师综合能力很强,工作态度好。丁昶认为,在精算领域,国外精算师的专业化是国内精算师应该借鉴和学习的,专业化是发展趋势,诸如中国人寿、平安等大型保险公司,已经具备了很多位精算师,这也使得他们有条件向专业化发展。但对于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条件所限不可能雇那么多的精算师,离专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自上而下促保险精算发展
中国保险精算业的发展,是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而不断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推动,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政策监管层的锲而不舍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才使得中国精算不断壮大。
丁昶告诉记者,中国保监会成立时就设立了精算处,丁昶一直在精算处工作,到2003年底开始挑起处长之职,多年监管工作,看着行业的成长壮大,丁昶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在精算领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中国保险精算师培养、精算技术、制度的建立、日常监管等,建立了一套精算制度规定。大到精算报告制度,小到生命表,中国保监会都做了全面细致的工作。
比如在生命表的编制方面,丁昶回忆,第一张表是人民银行委托人保来做的。这张已用了近10年的93版生命表,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变化,1999年,中国保监会对新生命表编制征求各公司意见,并于2003年初正式决定编制寿险业的第二张经验生命表。
对比第一张表,中国保监会牵头编制的第二张生命表,不是一家公司做出来的,而是由中国保监会组织多家保险公司的数据和人力共同编制出来,更加科学、合理、准确。这一过程也是充满了挑战。
丁昶回忆,当时条件非常简陋,经费紧张,包括小型机在内的很多设备都是借来的,在中国保监会阜成门不大的办公室中,进行了生命表的编制。生命表的编制需要大量的数据,新表数据来源于经营时间较长、数据量较大的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新华、泰康、友邦6家寿险公司。6家公司提交了1.2亿多条保单记录,占全行业同期保单数量的98%以上,这在全世界生命表编制历史上,数据量也是数一数二。
保监会组织6家公司骨干,共十多个人,在日以继夜辛苦努力下终于完成了第二张生命表的编制,这张生命表质量很高,新生命表结果科学且符合中国保险人口状态,可作为寿险业监管以及寿险公司责任估值的标准表或定价参考表,也可作为其他相关研究预测的依据。生命表的编制可谓是寿险最基础性工作,它为寿险行业打了一个坚实基础。
在制度建设方面,特别是2003年以后,保监会加快了精算制度建设,完成了一个个重要的里程碑。从传统险精算规定到分红险精算规定再到投连万能精算规定;从精算责任人制度到总精算师管理办法,再至《中国精算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国精算的监管制度正在向国际化靠拢,这为保险业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精算制度建设立足于中国保险业基本情况,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办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为精算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监管和制度保证。
对于精算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过程,丁昶透露,最初阶段,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还是参考国外多一些,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行业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精算人才的不断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很多决策和立法都是由中国保监会组织业内人士,集思广益,共同对行业发展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组织研讨,起草规范、制度,而这一过程民主化程度很高,能做到这一点也实属难得。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监管方面也会不断完善,而且会延伸到更加专业和细致的领域,丁昶透露,保监会未来还会在财务再保险、重大疾病发生率表等方面进行相关的基础和制度建设。(来源:金融界)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