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此以往,客户最终会发现所谓的“高收益”只是假象,在时间的冲击下,资金的实际购买力仍在不断地缩水
据某股份制银行一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许多银行旗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种类十分单一,某些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几天、1个月或最长1年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即便这样单一的产品结构,银行理财客户仍络绎不绝。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银行理财业务实现了惊人的规模增长。据相关统计,银行理财产品募集额从2007年的不到0.9万亿元,到2008年的3.7万亿元,2009年的4.8万亿元,再到2010年的约7万亿元,发展迅猛。
毫无疑问,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而这种缺陷或将对银行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银行如果不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将不得不面临客户不断流失。
上述人士表示,虽然目前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能够提供比短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率,但若和目前CPI将近5%左右的平均增速进行比较,这些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仍然是负的,更不用说银行收取的各种费用。而如果银行引导客户长期投资于这些固定收益产品,客户的资产不但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将在通货膨胀中逐渐失去原有的购买力。
虽然目前许多客户无法洞察到这一潜在的资产贬值,但若长此以往,客户最终会发现所谓的“高收益”只是假象,在时间的冲击下,资金的实际购买力仍在不断地缩水。
也许投资者会说,我们只需要一个安全的投资渠道,但是银行理财产品真的很安全吗?
目前,大多数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都能在到期日支付合同所承诺的收益率,但之前已有部分银行出现过收益率大打折扣的情况。虽然还只是个案,但随着系统性风险在天量信贷投放后的不断累积,未来信贷和信托类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未必能达到预期,甚至可能会出现本金亏损。
而众所周知,在销售理财产品时,银行的客户经理通常不会向客户揭示这些风险,而只是一味地向客户鼓吹其安全性和高收益,因而目前很少有客户知道市场上大多数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实际上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当产品所投资的信贷资产出现违约或其他风险时,客户的本金将面临损失的风险。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