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分红险 | 万能险 | 投资连结险 | 理财百科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理财险频道 > 深度评论 > 正文
专家带你深度看投资型保险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其中个险渠道的分红险种有千禧理财、鸿鑫两全、金鑫两全产品,永泰团体年金成为团体保险的主力险种,中介代理险种有鸿泰两全、鸿瑞两全、鸿丰两全等。;平安最激进,借助投连;太保则居于中游,启用万能。

  本质上,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的方式,分配给客户的一种保险。

  全国市场看,2001年分红保险实现保费163.03亿元,占全年业务保费收入的46.57%。保监会亦专门点到:“寿险分红险产品已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再接再厉,2001年7月,国寿开发了银行渠道销售的国寿鸿泰两全分红保险,并于当年9月份推向市场。在到年底不满3个月的时间里,便成功实现保费收入49.4亿元的好成绩。

  部分国寿分公司更是迭创神话。例如,山东省仅鸿泰产品一项就创下10天创收保费10.5亿元纪录,而经济相对落后,位于西部的陕西省也在短短的7天时间实现收入保费7.5亿元的奇迹。

  事后统计,2002年上半年,国寿鸿泰实现保费收入340.8亿元,而当时中国人寿的全部保费收入不过733亿元,该险种实现的保费收入占公司全部保费收入比例接近一半,成为有据可查的销售最多的单一寿险产品之一。

  国寿鸿泰的卖点突出,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保本,免税(免交利息税),红利回报,上不封顶,保险保障(死亡风险保障),等等。

  分红险极大地放大了国寿的规模。2002会计年度,中国人寿分红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共计人民币666.8亿元;截至2007年10月底,七成业务为分红险的中国人寿总资产已突破1.23万亿元,可运用投资资金已超过1万亿元。

  继国寿鸿泰之后,中国人寿先后推出国寿鸿祥、国寿鸿鑫、国寿鸿瑞等系列分红保险,业内称之为国寿“鸿系列”。通过“鸿系列”分红保险,中国人寿一举扭转了节节败退的颓势,并小胜平安一筹。

  从2001年下半年起,资本市场低迷、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下降,误导行为终于导致投连险的退保风波,平安备受挫折。到2004年2月份,根据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的统计,在上海寿险市场上,中国人寿的份额重新上升为32.3%,平安降为28.75%。

  不过,中国人寿并没有获得全胜。这批主要以五年期为主的分红险,将导致2007、2008年中国人寿面对最大的支付洪峰。

  另外一面,分红险的分红难言满意。一位网友于网络上“晒”的数据称,2002年2月,该网友购买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应为“中国人寿”)营销员推荐“只赚不亏的好产品——国寿鸿泰两全保险”(鸿泰两=本金+保障+利息+红利)存款期限为5年。

  2007年2月27日到期提取时,只拿到了本息11146.50元,比银行存款利息少了7元,比到时的鸿泰保险5年期宣传表上的“利息+分红=2043.48元”,少了896.98元。

  分红险的分红居然少于同期的银行存款!换句话讲,除了少量的死亡保障之外,这笔钱存银行还比保险合算。更为恶劣的是,于分红险的销售过程中,部分代理人甚至宣称:选择买中国人寿的分红险就是买中国人寿的原始股,而且每年还可以分红。这实际上是严重的误导。

  对于行业,投资型保险的崛起,彻底颠覆了保险尤其是寿险行业的产品格局。

  根据《2007中国保险市场年报》,截至2007年末,投连险占寿险公司保费收入的比例为8%,万能险占比17%,分红险占44.9%,三者相加,投资型产品的占比已高达70%。

  但是,以投资型保险为主的产品结构,容易导致保费规模的巨幅波动,进而影响保险公司现金流的稳定。实际上,就在投资型产品火爆

  两三年之后,一场寿险负增长不期而遇。2004年上半年,上海等市场先后出现寿险负增长,为这种失衡的结构敲响了警钟。

  如出一辙的,台湾市场也出现了投资型产品投诉大幅增加的问题。第一类是过分强调前几年高报酬,且诱导保户可提前赎回,完全未将资金可能被套牢风险告知保户;第二类是因投资型保单费用结构不合理,保户不明了初年度所缴的保险费被扣除高额的附加费用,等到接到保单账户价值的通知后,才发觉投资金额大幅缩水的争议。

  2004年的初春,中国的寿险行业经历了一次意外的负增长。

  负增长从上海发端。1月,上海寿险市场出现了罕见的同比下降。上海保监局的数据,截至2004年1月,上海保险市场上人身险保费收入20.4亿元,同比减少2.6亿元,减幅为11.37%。

  这也是上海首次出现产寿险增幅倒挂,以往通常是寿险保费增幅远远高于产险增幅。

  就全国数据,2004年全国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7.2%,大大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和GDP的增长背道而驰。一般认为,GDP增长与寿险保费增长的理想弹性系数应为1∶1.5~2。例如,GDP增长8%左右,保费增长速度应12%~16%。

  负增长让市场百思不得其解。从统计的角度,同比增长小,乃是前一年的基数太高。拜分红险所赐,2003年,全国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同比增长27.1%。

  时任上海保险监管局局长孙国栋认为,上海寿险出现的负增长,属于为保险业转型期的“阵痛”。

  主流意见皆认为,涨幅下降原因是保险公司主动调整业务结构与受升息影响。不过,首都经贸大学金融保险系朱俊生、庹国柱在《2004年中国保险市场回眸》中称,国内寿险业务失衡在于短期分红型产品占比过高和趸缴业务占比过高两个方面。而趸缴比例较高的短期分红型业务比重占比过高,其实是对保险资源的一种过度开发,其发展难以持续,寿险业目前增长趋缓的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正在于此。

  同时,2004年的金融大环境对拓展长期性寿险业务来说非常不利。第一,传统型长期寿险在低利率环境下缺乏吸引力。第二,由于保险资金运用效益低下,投资型产品难以拓展业务。

  以投资型产品为主的保险产品结构必然导致保费收入的大起大落,或者随着资本市场涨跌,或者浮沉于利率的变化。

  但是,投资型保险,加之银保(含邮政)渠道,已经成为保险公司短期做大规模的不二法门。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