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股票、基金池子里的钱,就不用准备保险了;有了全面的保险安排,不去搞投资也能“吃香喝辣”安枕无忧。对于保险和个人投资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出现这两种典型的误解。
股市红火引发退保“热潮”
一边是火,一边是冰。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最近的投资市场和保险市场,是再确切不过了。
一方面,我国居民的基金和股票投资热有增无减。仅仅是今年第一季度的A股新开户数就增加了500多万户,证券公司门口出现排队开户的长龙。基金发行也是空前热销,代理基金销售的银行柜台前人满为患,许多城市出现“一基难求”的现象。
另一方面,上海保监局通气会上的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上海保险市场出现近年来首次寿险业务退保大幅度增加的新情况,上海各寿险公司退保金支出共计18.2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90.71%。
推测主要原因还是与股票、基金市场的投资热潮有关。
与此同时,银行保险市场也出现负增长。一季度,银行保险保费收入27.86亿元,同比减少13.81%。相关人士分析认为,由于股市持续上涨,基金热销,储蓄替代类银行保险丧失了收益优势,导致居民购买欲望大幅度下降,基金取代保险成为银行渠道最主要的代销产品。
证券投资不能替代保险保障
不仅仅是统计数字显示个人对于股票和基金的投资大大分流了保险消费市场的资金,不少市民头脑中也有这样的想法:“反正我能从股票和基金市场赚钱,那我就把所有的资金都投资到证券市场中,尽量争取收益最大化。这样我以后买房、育子、养老的钱都不用愁了。”
其实,这种想法仅仅安排投资,不安排保险的家庭理财规划是很不科学的。如果是把已经买了保险保障的钱再通过退保方式转移到股票和基金投资中,就更不可取了。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部门的资深专家邱女士,也是中国证券投资市场第一代操盘手之一,她就希望通过本刊告诫各位投资心切的读者朋友们,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保险仿佛女儿出嫁时用来“压箱底”的那份财产,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去动用其中的资金,任何投资工具都无法替代保险的强大保障功能。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