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连结保险如今在我国陷入了长不大的尴尬境地。
这个早于1999年就在国内保险市场登场的创新型险种,因为集保障与投资于一身,一度被称作“基金中的基金”,也被保险公司寄予厚望。追溯诞生时间,它甚至比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还要早两年。
投连险为什么在中国难长大?
笔者认为,保险公司决策失误与客户体验不佳是重要原因。
我国保险公司一直没有严格执行投资者适应性制度,导致早期投连险风险频发,丧失了先发优势。投连险进入中国的15年历史中,2002年和2008年曾两度发生大规模的退保潮。当时股市由牛转熊,投连险股票账户净值大幅缩水,退保潮席卷大江南北,个别保险公司退保率甚至达到50%,部分公司甚至走上破产边缘。
退保潮的始作俑者还在保险公司:一些保险公司为了追逐规模增长,在营销宣传中夸大投资收益,忽视投资风险,不顾及投资者适应性制度,将投连险卖给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人群。
特别是随着行业竞争主体的增加,暂时未能建立起有效个险渠道的合资寿险和中小寿险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将通过银保渠道推销投连险视作捷径,自身又缺少有效客户维护。以“抢规模”为主的策略令其常常忽视误导销售等风险,不少公司通过承诺收益率的方式推销投连险,有的甚至和“基金”做比较,这直接为退保埋下了伏笔。
在投连险销售中严格执行投资者适应性制度,这是该类产品的重要保障。投连险最大的风险来源于市场波动,亏损主要由投资者承担,只有投资经验丰富的投保人才较为适合购买。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投连险才有重焕青春的可能。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