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变身记
在英美,万能险是为提高保单灵活性和投资属性而生的。它在1970年代利率大幅提高的环境中出现,1971年首推的就叫可调整缴费的寿险,1979年才演变为保费保额都可调,而且利率与市场水平挂钩的所谓万能险(UniversalLife)。其优势是新收保费单独计息,不受历史低利率对整体组合收益率的拖累。1985年,万能险在美国达到新单保费的38%,创下阶段性高点。其后随着利率走低而失宠。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欧洲的英国和荷兰等国也推出了万能险;其后传到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等。
相机调整保费或者保费投向股市的实质都是使保单从以相互转移保险事故财务压力为主的保障型工具,变为以实现自有财产增值为主的投资型工具。这个共同点使得二者很快融合,在美国1985年便出现了缴费灵活且投向股市但投资风险由投保人自担的投连万能险。以美国的历程来看,至今寿险业独立账户的规模大概是通用账户的一半,也就是投资型寿险的推出使美国寿险业的规模扩大了一半。
而在中国,万能险因收益率等诸多优势成保险吸金利器。
1999年,在寿险利差损压力下,传统寿险预定利率被统一下调到2.5%,但也导致寿险陷入萧条。为了突围,平安在1999年推出投连险,太保在2000年推出万能险。和国外一样,两类投资理财型保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万能险有最低保证利率。
2003-2007年间,万能险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2007年在股市暴涨的推动下实现了113%的增长。但2008年受累股市暴跌,万能险结算利率曾集体跌破4%,此后步入低谷。雪上加霜的是,2011年,保险业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投连险和万能险中用于投资的缴费不再计入保费收入,使得不少保险公司弱化了投资型险种的工作力度,主攻传统险和分红险。
但到了2010年,由于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持续走低,在大资管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于是保监会推出了“保险投资新政”,进一步放宽投资渠道,使得保险资金更便于捕捉短期投资机会。在此背景下,2012年8月开业的弘康人寿当年11月在银保渠道推出了与保障投资功能合体的普通万能险,完全不同的保障与投资功能彻底分离的“零极限”万能险产品,也就是说,如果客户不购买附加险的话,这个万能险投资账户与保险没有丝毫关系,就是一个纯粹的理财账户。其后,许多保险公司纷纷跟进。用寿险业的行话来说,这叫高现金价值产品。
万能版寿险成为新一代寿险公司的主推险种。2014年元宵节珠江人寿和天安人寿在余额宝上喊出了“预期年化收益率7%且保本保底”的口号,从而创下了3分钟内分别销售3.8亿元和2亿元的记录。
万能款的各种人身险,表面上期限比较长,甚至可以是终身险,但由于高收益率投资机会只能在中短期内有一定把握,而且寿险业有过惨痛的利差损教训,所以,缩短万能险的高收益率期限就成为另一个技术。方法就是以与银行理财及信托等资管工具竞争为目的,通过不收管理费、退保费等措施来提高保险概念中的“保单现金价值”,这使得在相同期限的各款理财产品中,万能型保险的收益率略高。最常见的就是一年内退保优惠,甚至强制退保。市场上有最短30天的“理财宝”万能险。
在行业创新风起云涌的推动下,过高收益率隐藏的风险,以及丧失保障功能引发的社会质疑等,当然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和规范。随后,一些网销万能险产品下架,整改后于2015年11月重新上架:中旬,微众银行推出一款国华人寿万能险产品;月底,升级后的万能险产品在招财宝平台上线。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