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七八月份,很多购买了分红险产品的消费者会陆续收到保险公司发出的《红利通知书》。这时,不少人就难免会对分红数字格外在意:分红比例是多少?跟银行存款利率相比是不是亏了?分红少的保单是不是不好?要不要退保?对此,保险专家林丽萍告诉记者,不少消费者对保单分红存在三大认识误区:认为保单每年都会高分红、分红越多的保险越好、保额分红会更划算。她建议消费者,不要过分纠结于保单分红,充分认识所购保险的保障功能,同时选择最佳的红利用途才是关键。
案例:投保人获可观保单分红回报
李女士今年30岁,为自己购买某款分红型年金保险,期缴保费109630元,缴费3年,累计所缴保费为32890元,保险金额包括基本保险金额35200元,附加定期寿险保额10万元,附加重疾保额10万元。
该产品保险利益包括每年给付保险金额的15%,即5280元,李女士可领取50次;分红利益包括每年可享受分红,共计50次,满期可返还主险保费。此外,还包括18倍的意外身故保障及20种重疾保障。
按照中等红利测算,李女士当年可领取保单红利1240元,同时领取生存保险5280元,在第50个保单年度可领取累计红利达480319元,累计生存保险金为595567.55元,满期金30万元。照此计算,李女士只需投入32890元的保费,50年后即可获得48万元的红利回报及89万元的现金返还。
误区1:每年都有高分红
实际上,许多消费者购买保险时被演示的收益迷惑了,但保险公司宣传演示的产品分红收益并不具有确定性,分红险的分红主要来自于费率的差异、死亡率的差异及利率的差异。每年保险公司将其可分配盈余的70%用作向保单持有人派发红利,而这部分盈余随着每年的宏观经济背景及保险公司经营情况有所差别,因此每年的分红并不一定都会有高收益,甚至有时会不分红。以李女士为例,在分红没有保障、仅领取生存保险金的情况下,李女士要至少在35年以后累计领取的生存金才能抵消保费。
另外,保险公司演示的累计分红收益是以累积生息的方式获取的,不少保险公司的红利领取方式可以选择为累积生息,也就是说保单产生的红利继续留存在保险公司,公司以每年确定的累积生息利率按年储存生息,待保单结束时一次性给付。而如果每年以现金方式领取红利,收益会大打折扣。
误区2:分红越多产品越好
不少消费者喜欢将保单分红与其它保险公司分红险或银行理财产品做对比,看看哪个收益更高,有的消费者将分红与保费同等金额的银行储蓄收益进行对比,发现分红收益不如银行理财产品,就怀疑分红险不好,于是考虑是不是要退保。中德安联保险专家钱晶提醒消费者,千万不要简单盲目地将产品分红作为衡量产品优劣的唯一标准:一方面不同的产品分红水平不能简单比较,另一方面也会陷入只认收益,忽视保障的误区。
她还分析指出,保单分红除了与保险公司经营情况有关外,还要看保单对保险公司可分配盈余的贡献大小,比如所购买的产品、保费、保额、投保年龄、交费方式、保单年度、现金价值等综合因素都对分红水平有影响。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的分红险产品不同,投保计划也不一样,红利比较就无从谈起。
另外,消费者在购买分红险的同时,往往会附加健康、医疗、意外等保障,那么,每次付出的保费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用来提供保障的风险保费。这些保障是否全面,保额是否充足,才是消费者应该关注的首要因素。因此,不能简单把分红险当作投资产品,单纯追求高收益。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