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周莉都没闲着,第一年谈恋爱,第二年忙学校里的事,第三年做小买卖,第四年忙出国。“我算是当年同学里的少数人,我们那个年代读大学,那就是真正的象牙塔,和社会接触没有现在大学生那么多,哪有什么实习活动的,读书几乎是学生的全部主题。”
1990年代初毕业的人各个都渴望出国看看,虽然出国并不容易,可选择的范围也不那么多,但周莉依然走在了当时的前列,申请出国深造。
周莉的父亲算得上是国内第一批出国留学的专家学者,1980年代初由国家组织使团公派出国。而1990年代自费出国的周莉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中国当时才刚刚站上世界舞台,还没有被外国所接受,办理出国留学困难重重,中国留学生也远远没有达到受欢迎的程度。由于所学专业原因,完全不懂德语的周莉在好不容易拿到签证来到维也纳之后才被告知,学校已经开学,入学许可证作废。也就是说,刚到国外,背井离乡、无亲无故的周莉就不得不面对,上不了学,也没有工作的迷茫境遇。
无功而返?这不是好不容易出国来的周莉会干的事。于是,和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中国留学生都经历过的一样,要强的北京丫头开始在中餐厅里打黑工。
由于不会德语,周莉做不了服务生,只能在一家台湾人开的中餐厅里负责吧台酒水。她每天下午1点上班,忙到差不多凌晨一两点下班,睡在朋友家的客厅,早晨家里的孩子6点起床上学,周莉也跟着起床自学国内带过去的德语课本。
周莉经常会做一些德语单词卡片带在身上,在餐厅干活儿的间隙拿出来背两句。有一次,一个中国服务生看到了周莉的卡片,笑着说“周莉,做个跑堂的,这个单词你一辈子都不会用到,背它干嘛?!”当时周莉没有答话,可心里暗想,人要有目标,无所谓现在所处的环境,只要积累在,你怎么知道我未来会成为什么样。
两年后,周莉获得了旅游管理学学士。又过了三年,周莉获得了管理学硕士。
维也纳是个浪漫之都,但那只是对于有钱人来说。当时在中国大部分人只拿着每月几百元钱的工资,可对于身在国外的周莉来说那点钱根本什么都干不了。读书期间的周莉时常不得不躲着同学走,动不动就去咖啡店坐坐的习惯让她吃消不起。可就是这样一个连咖啡都喝不起的女孩子,在硕士毕业前就获得了无数奥地利本土学生都梦寐以求的工作,进入麦肯锡咨询公司。
周莉曾是麦肯锡录用的第一张亚洲脸孔,一提到国际化多元性,公司就会拿她出来做例子。2000年,周莉在办公室遇到了从中国来的同事,听他讲了许多有关国内飞快的发展情况,同年,周莉申请调回上海工作。
选择回国似乎是周莉人生中又一个重要决定。因为很快,她在国内遇到了自己现在的先生,结婚、成家,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也让周莉开始逐步拓展工
作领域,慢慢适应各种新的角色。
面对麦德龙庞杂的事务,周莉的工作强度不小,办公桌上的几部电话时常是刚挂下就响个不停。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