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50后、60后对1990年代初的证券市场都有一段差不多的回忆。见证三天就暴涨570%的股票、一天上涨超过100%的大盘;即使糊里糊涂买了某只股票,却能莫名其妙地暴富。还有那条发售新股时“人贴人”的超级长龙、邮局收到的2800张身份证的包裹。不安全,不规范,但不得不说,当时发财的机会真的很好,虽然这种环境也让当时很多致富者,又到了一贫如洗的状态。
“我算是第一批‘股民’,1991年,那时深市只有5只股票,我就买了其中2只,万科和深发展。”黄德钧说。当时像黄德钧一样离开收入稳定的政府机关、不顾一切纷纷下海的公务员里,有不少人都选择了把钱投资到股票里去。
“有不少人第一桶金都是来自股票市场的,我也不例外。不过,在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二十年之后,现在的A股市场已经很难重现当年的‘挖金’效应了。”黄德钧对比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的变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001XXX,这是童小美1991年时在证券公司的账户号码。作为第一批拥有交易账号的个人,童小美对当年是怎么“吃螃蟹”的景象记忆深刻。
中国资本市场开市的第二年,童小美在银行工作的嫂子承担着售卖总共20张认购证的业绩压力,热心的童作为亲戚之间的帮忙,拿出60元钱买了2张,并且做好了花钱打水漂的准备。当时谁也没想到60元能带来什么,结果001号的那张认购证摇号落空,002号的那张为童小美带来了未来二十年炒股路程一笔不小的本金。
赚到第一桶金之后,黄德钧的运气不错,在投资股票上继续把握住了不少投资机会。“我做过一级半市场,就是拿着钱到各家上市公司去收购‘职工股’,‘搜罗’股票。当年轰动全国的发售新股我也有份参加,就是拿着身份证连夜排队,抢认购股票的申请表,真是人山人海。后来还代表公司做过法人股的投资。而这些投资从现在来看都是比较成功的。”
虽然黄德钧现在的投资重点早已偏离股票,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这个最早为自己带来财富的投资工具,仍然会有固定的资金放在股票上。
童小美这种资本市场第一批投资者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很感谢邓小平,并且他们头脑中的纪年方式都是以大事件标示,比如说,1997年,他们会说“啊,就是邓小平逝世那年。”
1997年2月19日,童小美和大多数人一样,从电视上看到了邓小平逝世的消息。当天,上海股市开盘870点,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天塌下来了,于是当天无数人挤向交易所,抛空了所有的股票。那一天,童小美手上握着几千股的四川长虹(微博)(2.28,-0.03,-1.30%),她不敢轻举妄动。结果当天,股市开盘即最低,狂涨100多点。四天之后,四川长虹作为第一只公布年报的股票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童小美预感到好戏还在后头,又以十几元的价格补充了几千股,没过多久在42元左右抛出,这一单至少让童小美的股市资金翻了一倍。
事实上,1997年初的一轮狂涨,一直涨到了5月13日,大盘指数为1510点。
对于50后/60后来说,2007年的一波好行情和2008年开始的持续熊市已经不是他们这代人独享的股市风云了。和年轻一代比起来,除了股票市场,他们更有发言权的或许是楼市。
2007年考虑到儿子读书的原因,童小美想在杨浦区买一套房。70多平方米的精装修房,总价108万,接到中介电话后三个小时童小美跑去看了房,半小时后拿定主意就交了意向金。当时接近下午6点,银行已经关门,拿出了身上所有的现金才刚到2000元,童小美刷卡预付了1万元。生怕看上眼的房子被别人抢先,第二天早上9点她又等在银行门口,取了剩下的3.8元现金交到购房中心。如今,这笔100多万的投资已经变身为了250多万。对于童小美来说,她的投资总能获得不错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结于她的节律和中国资本市场的节律谐振了。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