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的人都知道的是,因为市场主体的增加,以及部分公司的激情增长,寿险两大巨头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确面对市场份额被蚕食的压力,但相比中国平安而言,第一大巨头中国人寿因其身躯更为庞大、个险基础更加薄弱,其增长压力更甚于平安。
而后者,甚至在2010年的1月份开门红期间创下过同比59%的惊人增速!同期的中国人寿同比增速不过14%——这种增长对比,并不是某一特殊时间节点的切片。
2011年,受同期加息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影响,包括平安在内的大小寿险公司的确身陷低增长困境。但上市公司中国平安(SH.601318)公告数据显示,平安寿险1月和2月累计保费分别同比增长20%和19%,整个一季度开门红期间的同比增速则为26%,相比2010年同比增速不过3个百分点之差。
就在同一时期,在2011年市场份额大幅上升1.6个百分点的中国人寿,相比2010年甚至遭遇更大的增长危情:一季度同比增速为5%,相比2010年12%的同比增速腰斩有余。
是怎样的一只大手导演了之后的惊天大逆转?甚至还不曾在资本市场掀起一丝丝波澜?
统计“面纱”
类似的“怪”现象,其实始于2011年初。
这一年中国保监会的统计数据开始按照行《关于印发<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定》)的口径,要求各保险公司报送相关的保费收入数据。而按此口径,之前一直被作为保费收入统计进入报表的万能险、投连险的所谓“保费”收入被剔除“出表”。
就在规定下发后不久,三大上市保险公司中,中国太保(SH.601601)和中国人寿(SH.601628)于2010年初相继按照《规定》口径调整发布每月保费收入;而中国平安至2010年8月份亦开始同时披露调整前后两个口径下的保费收入。
由于统计口径的重大差异,导致中国平安自家公布未经口径调整的保费收入,与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按《规定》统计的保费,两者之间出现较大“缺口”。
2011年1月,中国平安公布的未经调整的保费收入为254.03亿元,而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仅为181.36亿元;1-2月,前者为438.02亿元,后者则为321.12亿元;整个一季度,前者公布保费收入为640.03亿元,后者则为476.30亿元——两者之间的缺口比例约在35%-40%之间!
有趣的是,更早以前,当中国人寿开始早中国保监会一步按照《规定》口径发布保费收入的时候,却没有遭遇过如此的落差。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