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直至2011年1月,中国人寿一直同时披露上述两个口径的保费收入,但到此时两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收窄至2.5%。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称,两种统计口径的差异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家公司业务结构的差异:“万能险和投连险业务占比大的公司,因为该部分业务的保费收入被剔除,在适用《规定》后相比此前口径就会出现较大的缩水;但如果本来就没有什么万能险和投连险,那适用《规定》前后就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化。”该人士称,“平安就是前者,而国寿就是后者。”
原口径增长真相
该人士称,老牌的寿险三巨头中,在《规定》发布之前,中国人寿一直践行分红险路线,而中国太保在2008年亦着手业务结构转型,其传统险和分红险占比急剧提升,独独中国平安始终未有因为《规定》的发布而放弃万能险阵地。
2009年下半年时,太保寿险的业务结构已经基本调整到位,无论在个险还是银保渠道,其传统险与分红险保费收入都超过95%,中国人寿更在99%以上;至于同期的中国平安,个险渠道总保费收入中有近40%来自万能险,银保渠道更有近九成业务为万能险贡献,在整个寿险保费收入拼盘中,万能险占比亦大约40%——这一数据刚巧与2011年一季度中国平安与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的缺口比例基本吻合。
该人士评价称,按照平安寿险过往的万能险业务占比推算,在原口径下,把万能险这部分‘保费’收入计算进来,2011年的保费收入应当是中国保监会公布数据的1.5-1.6倍左右。而若按上述方法估算,平安寿险在原口径下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幅度将是两位数。
同期,较早按照《规定》口径统计的中国人寿,2011年保费收入为3183亿元,相比2010年(3330亿元)负增长4.5%。
换言之,在原口径之下,负增长的中国人寿与正增长的平安人寿,演绎不出前者市场份额上升,而后者反而骤降的图景。
那么,真相到底怎样?2011年被剔除出平安保费收入的万能险等《规定》下的“非保费”收入究竟又有多大?
一个不那么有利的背景是,受央行持续加息及资本市场低迷影响,2011年主要寿险公司万能险结算利率与5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一直“倒挂”,除极少数仍然坚持“高息”路线的寿险公司外,整个行业的万能险销售都陷入冰冻期。而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平安寿险万能险结算利率都在4%左右,相比同期5.5%的5年期定期存款而言,已经没有收益上的竞争力。可以预想的结果是,其万能险销售理应有所回落。
然而,上述人士称,因为平安银保业务(大部分为趸缴产品)占比甚小,此前对平安总保费贡献约40%的万能险“保费”收入之中有至少90%来自于个险营销渠道,而后者几乎都是期缴产品。“结算利率倒挂对其影响并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样大。”该人士称。
就在中国保监会权威统计数据之外,还有另一份民间数据暗中流转。这一份作为寿险行业内部参考的民间数据,其统计口径并没有因为《规定》的下发而改变,但由于仅供行业内部参考之用,即使在《规定》下发前,该数据也往往与中国保监会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有不那么显著的出入。
但在2011年,这份数据显示,中国平安全年保费收入1760亿元,超出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按《规定》口径统计的保费收入47.9%!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称,2011年前后中国保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都称为所谓的“原保费收入”但内涵大不相同。如今同业间流转的数据仍然是按照2011年之前纳入了投连险和万能险的“保费收入”,在业内也被称为“规模保费”,区别于中国保监会公布严格意义上的“保费收入”。
而在2月初,中国保监会曾公布了一份不那么为人注意的《2011年各人身险公司标准保费、规模保费统计表》。该统计表显示,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2011年规模保费分别为3262.66亿元和1807.8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3%和13.65%。
来自:MSN中文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