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串的专有名词和数字,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些可能闻所未闻。
销售人员宣传的无风险,让人很容易理解,可是怎么控制风险,产品说明上的名词对于一个普通理财者来说,就不容易明白了。经理称,被投资的项目作为抵押物抵押给他们,评估价值约4.4亿,抵押率50%以内。根据募集进展分批次办理抵押手续,保障投资人的本金安全和收益实现。普通合伙人认缴有限合伙人出资额的20%作为劣后资金,降低有限合伙人的投资风险。一连串的专有名词和数字,听起来似是而非,经理说了一大通,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些名词可能闻所未闻。
如果企业和项目缺钱,为何不找银行放贷,而要来找这些默默无闻的资产管理公司?经理解释称,各公司的利益出发点不一样,虽然有钱但也不能放在一个项目上,为了开发多个项目,就需要多渠道融资,不仅会找银行,也会找像他们这样的资产管理公司。“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了,但银行还是没钱。”经理介绍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从银行贷款也并不容易,一些公司只能从银行贷到一部分款,需要再从资产管理公司融另一部分资。经理称,公司和银行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拆迁等银行批不下来的项目,都打包给公司做。
具体案例
信任交易软件投资160万
这些高息的投资理财产品是否有风险,没买过的人只是在怀疑观望,而买过其中一种产品的杨女士的教训是惨痛的。
杨女士以前有多次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经历,认识了在银行大堂做理财顾问的小郑。去年7月,小郑给杨女士打来电话,说自己现在已到北京富民新基投资管理中心工作,正在销售一款天合财信一期阳光私募产品。“他跟我说这款产品属于低风险产品,以前我买过一些理财产品,低风险产品最终都没有风险,我对他也比较信任。”
杨女士后来在小郑的安排下,听了公司的产品说明会,有了投资的意向。杨女士说,业务人员说年收益在30%到60%之间,这对于她来说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在当时,股票、基金全面疲软,而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最多也不到6%,这款理财产品的最低收益,都是前者的5倍以上。
除了低风险高收益外,业务人员的另一番介绍,也让杨女士对这项投资信心满满。公司组织北大等大学的教授、专家,研发出一套计算机软件,获得国家专利,从行情分析到最后下单买入、卖出获利,软件都能进行控制,公司已经因此获利,“他们说不靠人为控制,全部是电脑自动操作,杜绝了投机的风险,所以盈利很有保证。”最终,杨女士买了70万元的理财产品,同时也给父母买了90万元。“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计算机软件根本就是骗人的,一点用也没有。”杨女士说。
公布虚假净值蒙蔽投资人
富民新基投资管理中心专门为天合财信这款产品设了一个网站,供投资者每个月去查询产品的净值。自从购买之后,杨女士每个月都到网站上去查看产品状况,“从去年9月到今年4月,净值都在1元以上,收益率达到12%。”杨女士说,虽然没有达到此前业务员所说的30%到60%那么高,但至少还是盈利的,杨女士对这笔投资还比较满意。
此后,业务员小郑趁热打铁又向杨女士推荐了外汇产品,称收益率至少是一倍。杨女士欣然购买,在小郑的带领下去公证处做了公证,把10万美元汇到公司在瑞士银行的托管账户。可是这次杨女士没有等来盈利的消息,而是等来一个坏消息,今年5月下旬,公司负责人在投资时赔了,损失超过了30%,瑞士银行已经启动止损程序,冻结公司继续动用这笔资金。
公司找到杨女士等人,表示为了挽回损失,需要投资人和公司负责人王富民重新签订一份备忘录,公司通过熟人关系,把冻结的资金取出继续炒外汇。无奈之下,很多投资人都签订了协议,公司随即把此前签订的合同收走。杨女士此时感到上当了,对天合财信理财产品也产生了怀疑,就与公司副总联系,要求查看天合财信在银行的交易记录。副总答复称,银行的记录和公司的网站有所出入,而且银行记录是保密的,不允许查看。但是按合同的规定,杨女士作为优先合伙人是可以向有限合伙人提出申请去查看的,杨女士多次打电话向银行查询净值,银行表示净值不能对外公布,后来多位投资人又向银行质问净值,银行觉得可能的确有问题了,将净值向杨女士公布。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