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最省心的投资房产的渠道,B先生焦虑极了,手里的资金无处投放。现在他一见到能谈得来的专业人士就会咨询如何投资理财。毕竟看着大量的纸币贬值是件痛苦的事。
3号主角:C先生年收入:不详,已有3000万元家产职业:专业人
赚够9000万就停手
C先生如今已有3000万元家产,以炒股为主,其投资宣言是“赚够9000万”。
C先生细细分析了必须有9000万元的原因,其中3000万元为固定资产,另3000万元作为日后看病养老用的钱,剩下的3000万元用作生活和吃喝玩乐等享受。作为已坐拥3000万元资产的富人,C先生现在还在努力工作,日常开销也比较节俭,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财富目标还远没有实现,要考虑日后种种生活问题,现时必须不断奋斗。
总结: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钱人的理财焦虑往往分为两类:一是懂些投资理财知识的,他们担心的是投资上的判断是否正确,在高风险下能否保持高收益;二是不熟悉投资理财行业的,这部分人由于不生活在此圈子中,对和理财业务产生巨大的质疑,不敢把资产投资在股票、基金、等领域。如此一来,一部分有钱人会选择与自己熟悉的专业相挂钩的领域进行投资,也有一部分人希望努力成为专业投资圈子里的一员。
贰
100万—500万资产的中产
为房贷养老子女教育焦虑
身家在100万—500万元之间的中产阶层在广州有不少,这群人的焦虑来源多而复杂,而且最让记者惊讶的是百分百被采访的中产们都感到或多或少的理财焦虑。他们往往表现为一年365天,日复一日疲于奔命地赚钱:为买房或是还房贷,为退休后的医疗费用,为子女高昂的教育费用,为一日三餐上涨的物价,也为应酬各种关系……“唉,很累,想退休,但是手里的钱肯定还远远不够。”多位被采访者如此感叹。
4号主角:D女士年收入:几十万元职业:退休医生
为儿子,退休后打两三份工
D女士和丈夫都是已经退休的医生,育有一子,在广州有5套房子,其中两套自住,另外三套出租,收入可观。但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两夫妻在退休后竟然坚持“炒更”(继续工作),由于老医生给人的印象是经验丰富,所以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如今两夫妻都同时打两三份工,一周安排得满满的,连周末也不休息,比退休之前更忙。人们不是常说,年轻时打拼,退休后就好好享受晚年生活吗?D女士说:“炒更赚钱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钱不够保障晚年生活,二是要为下一代着想。”
原来D女士唯一的儿子是开网店做生意的,老人家认为这样的工作不稳定不踏实,所以要为儿子甚至是孙子存下一笔钱。D女士的目标是手头上有1000万元的现金,她表示自己钱包里的现金从来不会超过1000元,凡是超出的就拿去投资。她认为专业理财机构的利息总比银行的利息高,所以她会选择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
5号主角:F女士年收入:几十万元职业:教师
夹心层,很无奈
F女士和丈夫都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很早就开始筹划买房,犹豫不决之际遇上楼价高涨,加上当时没能接受贷款买房的观念,导致前几年才下定决心购置了一处物业。F女士一直表示后悔:“当时就是心存侥幸楼价会涨,怎知最后还是买在了峰顶。我同事也买在同一个小区里,早我一年便宜我一半的价钱,我的是一间洋房,他的是一套别墅。”
F女士表示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理财焦虑:“钱不是多得可以没有顾虑地生活,又不是少得要靠社会救助,这样的夹心层焦虑的事情实在太多了。”F女士认为还房贷和高物价是她面临的最大忧虑。她很苦恼没有适合的投资渠道,股票风险大不敢盲目地跟着玩,而放在银行又等于贬值。她现在还有投资少量股票,不过亏大于赚,另外还有一些基金,不过只有微利。
总结:记者在采访这些中产阶层时,感觉他们其实是受到国家各种投资政策影响较其他阶层更大的一族,他们是处于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夹心层,一方面虽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在短期内无法攀上上层,即使会“钱生钱”,但他们的资金基数又哪里及得上有钱人?另一方面他们已经过上生活质量不错的日子,很难接受生活水平下滑的预期,所以只有选择努力工作,否则一旦松懈,就有可能掉到下层。因此很多中产阶层感到财富能保值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