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开放险资投资医疗机构,可以说监管部门也很慎重。明确提出探索参与公立医院改制,而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投资却不在此次政策松绑的范围之内。可能是民营医疗机构规模小、管理不是很规范,险资进入相对容易,但其缺点也很明显:由于民营医疗机构的公信力有待提高,监管部门难以把控制赔付水平的重任交给它们。
监管部门支持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先行探索,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实力有限,不为大型公立医院看好,反而像稳居健康险市场老大地位的中国人寿,因其系纯正国有品牌,反而为大型公立医院认可,参与的可能性更大。
选择什么样的公立医院是险资进入医疗机构首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很多地方,其实公立医院不是很多,险资选择的对象十分有限,在北京公立医院比较多,但在很多中小城市可能就1-2家公立医院,而且北京的公立医院普遍比较大,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对一般中小保险公司来说,参与这类医院改制的机会并不多。
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就是选择若干中小城市先期开展险资投资医疗机构的试点工作,这样大中小保险机构均有参与的机会,相对比较公平,同时通过试点双方积累了合作经验,也便于在全国推广。
险资参股医疗机构,行业的跨度很大,双方合作的前景虽然很好,但在具体协调、沟通方面存在很多障碍。可能对双方合作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包括险资和医疗机构在控制赔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对保险公司来说,健康险赔付的比例控制得越低越好,但这未必符合医院的利益,医院可能倾向于鼓励病人消费,同时也希望保险公司尽可能地买单。为确保能够达成控制赔付水平的目的,双方需要事先沟通、协商确定好必要的规则,尽可能明确未来双方合作处理的事项。
对保险公司来说,投资医疗机构真可谓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还不如不做。道理很简单:一旦失败了,伤了感情,以后再谈合作就更困难了。正因为双方间存在着行业差异和利益上的冲突,谨思慎行无论对医疗机构还是对保险公司来说,都是必要的。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