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从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现状看,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人才储备不足,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完善,投资管理水平较低,因此大部分公司并不具备为第三方管理好资产的能力和条件。当然业内也不乏有比较优秀的资产管理公司,这些公司已经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但这些竞争优势的获取得益于保险主业,其存在和发展目前仍离不开保险主业,虽然他们已具备走向业外的条件,但要发展成为高度市场化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并非指日可待。
在这个问题上,作为保监会批设的唯一一家外资资产管理机构——友邦资管中心,其态度就与众多的国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同,出于对第三方业务量增大可能导致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源向第三方倾斜,从而影响其对保险主业的支持的担心,友邦资管中心明确表示公司将不会申请独立牌照。由此可见,坚持服务保险主业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能够成功参与金融竞争,走进大资管行业的基础和保证。试想,一个连母公司或业内其它公司委托的资金都管理不好的资产管理公司,又怎么能够做好有着形形色色要求的第三方的资产管理业务?显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当务之急并不是“摘掉”保险的帽子,而是要尽快提升自身的资产管理水平和竞争优势。
其实,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并非没有看到提高自身资产管理水平的紧迫性,对于如何在大资管平台上更好地与其它资产管理公司展开竞争,各公司一直都在积极策划,各有奇招。例如,有的公司打算继续锤炼年金管理品牌,同时探索风格与保险资金类似的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有的公司准备依托权益投资的经验,结合新政放开的股指期货等衍生产品来锁定权益类投资的风险;有的公司则钟情于风险低收益高的信托产品等等,不过几乎所有的公司无一例外地都对开发类“资产池”的结构化产品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当前,一方面保费增速逐步放缓,而投资新政又放开了很多投资渠道,这给予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资产池”来组合结构性产品,盘活效益不高的存量资产以更大的动力和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天然具备庞大资金池特征的保险资金,则使得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结构性产品的流动性安排方面可以更加灵活自如。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会催生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发类资产池结构性产品的强烈愿望。这原本无可非议,并且是应该得到鼓励的创新之举。但如果只看到资产池结构化产品的优点,却忽视其存在的风险,一哄而上大规模推行的话,风险是很大的。
这几年,银行业和信托业通过资产池模式发行高收益(2012年银行业理财产品的年均加权平均收益率达4.1%,信托产品年化平均收益率更是高达9.2%)低风险(固定回报、刚性兑付、政府隐性担保)的理财产品,实现了资产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信托业的资产规模就从1万亿元增加到了7万亿元,银行业的理财产品余额更是从5000多亿元增至7.1万亿元。然而,伴随着资产规模的高速增长,风险也在悄悄聚集。进入2012年以来,信托兑付风险事件连续曝光,所谓的“刚性兑付”频频受到考验,而银行业的兑付风波也时有发生。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尽管保险资金天然是一个庞大的资金池,但实现资产和负债的长期匹配与动态管理,一直都是保险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且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保险业资产和负债的结构要更加复杂,匹配难度更大。
封闭的藩篱已经打破,转型、创新乃大势所趋,但只有找准方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才能走向成功之路。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