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不应成为消费者的诉苦日,企业的灾难日。保险业历来是被投诉最多的行业之一,尤其是每年的“3.15”前后。其实,作为金融服务业,卖的并不是简单的产品,与产品一起出售的应该是一份诚信的服务承诺。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对金融产品的消费也应当建立在理性认知之上。每每发生纠纷,把“板子”都打在企业的屁股上往往容易有失公允。很多案例告诉我们,消费者的不成熟与非理性其实也是纠纷起因之一。希望通过每年的“3.15”,让企业更加诚信,消费者更加成熟,相比“打谁的屁股”,这样一个结果会更有意义。
“支行有保费指标,分摊到我头上的是每月20万元,”某国有银行在河北地区一处支行员工李燕(化名)对《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说着其所在银行下达保费指标的事情。“支行完不成指标的话会扣我们的绩效,就个人来讲,我根本不可能完成,也不想用不可能兑现的收益去忽悠客户。”
除了总体指标外,李燕所在的支行要求他们至少每月卖出一份保单,“今年来说,若前两个月都没卖出一张保单的话,3月份我就面临每天100块钱罚款的危险。”李燕抱怨道。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尽管完不成任务,但为避免员工遭到如此严重的损失,支行领导们想出了对策。据李燕所述,其所在支行的小组领导自掏腰包购买了一份保费5万元的保险,上报业绩时说成是5位员工各自卖出了一份保费1万元的保险,则可免于被罚。
“同事告诉我说不会被罚钱了,领导上报说我们5个人各有一张保单的业绩,3月份我不至于被扣钱了。”李燕称。
保费指标下到个人
与绩效挂钩
一般来讲,银行通过代理银行保险产品能获得相应的代理佣金收入,但由于保险不是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往往不会把保费业务指标下达到银行员工个人。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转变,河北某国有银行支行的员工李燕(化名)日前给记者讲述了她在支行感受到的保险印象,这还要从考核说起。
“那段时间上面给我们网点分配了保险销售任务,具体到我头上是每月寿险保费20万元、产险保费4万元。”有任务并不可怕,任务完成不了才恐怖,李燕对记者说,“关键是这24万元的任务完不成的话,我就要被扣钱了,辛辛苦苦挣的绩效工资,很可能被都扣去。”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