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是我们每个人害怕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截至201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亿,占总人口的13.7%,并在以每年3%的速度不断增长。去年,中国老龄委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将在今年突破2亿。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全球性难题,如何养老、何处养老、如何让百姓过上幸福晚年,也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
“候鸟式”养老受追捧
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赡养父母,晚辈侍奉长辈。然而,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老人的空巢率达49.7%,农村老人达38.3%。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老人独自生活在家中,无人照料。在这样的现状下,我国需大力发展居家养老。中国老年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养老服务由子女和社会共同提供。老人既不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还能享受社会提供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治疗、心理咨询、精神慰藉等服务,它是对“家庭养老”的创新和补充。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有90%以上的老年人享受着居家养老。比如,北京市与一些社区的商业网点签订合同,并通过政府给社区老人发放助老券,方便老人购买相应的商品和服务。还有一些居委会开展“小饭桌工程”,把一些出租用的房屋改建成小食堂,或与就近的企业、饭馆、餐厅进行合作,解决社区老人的吃饭问题。此外,“合居养老”、“旅游养老”、“消费养老”、“以房养老”等诸多养老新概念不断涌现,成为解决当前养老困境的积极探索。其中,“候鸟式养老”近几年格外盛行,有不少老人根据季节、气候的变换,选择居住于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有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前往海南三亚过冬的老人就已超过40万。
乐享晚年,准备好5件事
不论哪一种养老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让老年人过得快乐。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熊必俊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人的需求大致分为3个层次,一是能生活下去,并且过得好;二是在文化上不脱节,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三是能够发挥余热,为家人和社会做一些事情。归结起来就是,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那么,要想度过一个快乐的晚年,需要做哪些准备?熊必俊和陆杰华两位专家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建议。
改变生活方式,储存一份健康。健康的身体不但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减少看病花费。从中年开始就应该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多运动,限盐、限酒、戒烟,定期体检,有病及时就医。如果老年人吸烟史太长,则不宜彻底戒断,应逐步减少吸烟量。
合理储蓄,准备一笔救急基金。退休的老人要有储蓄和理财的意识,为进入高龄做好准备。老人最好不要做“过山车”式的理财,比如投资股票就有较大风险,应选择适合老年人的稳健型理财产品。还应准备一笔救急基金,可以保障3—6个月的生活总开支所需。如果老人的月消费是1000元,那么救急基金应为3000—6000元。中年人也要提早准备养老资金,美国退休人员协会经济顾问简·卡利南认为,养老存款应至少占年收入的10%—15%。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