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初,随着中国保监会《关于普通型
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的颁布,寿险市场的费率改革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顺势出炉,作为金融业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这一政策的出台引起了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以及消费者的高度关注。保监会站在金融业的大格局中既鼓励创新、又关注风险,既有突破、又有传承、积极而稳妥,同时在费率改革过程中适时辅以大量的投资新政,可谓资产端与负债端兼顾,从全局为保险业有效应对未来利率市场化所可能带来的大变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渐进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贷款利率市场化尚未对寿险业的资产与负债产生显着影响,但随着未来存款利率逐步实现市场化,金融业的竞争、博弈格局将更加复杂,也会对寿险业的经营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寿险费率改革需密切关注银行利率改革,着眼未来,做好应对。
首先,中国寿险业历史教训和当下现实说明寿险经营与银行利率政策密切相关。1999年之前,我国寿险公司即参照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基准来确定寿险产品预定费用率,当时寿险产品的主要形式为传统寿险,其特点就是提供长期化、刚性化的保证利率回报。这一时期,寿险产品的预定费用率曾高达8.8%,某些地方性产品的预定费用率甚至达到13%以上。随着央行自1996年5月起连续八次下调基准利率,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随着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下调而大幅降低,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难以支撑寿险产品保证费用率,进而形成了巨额利差损,时至今日尚未得以消化。在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保险公司为了应对来自货币基金的竞争,也开发了大量高保证利率保单,以1991年破产的美国ExecutiveLife为例,其销售了大量的高利率保单并配置了大量的BB级以下高收益债券,当经济衰退导致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后,随着集中退保加剧,公司流动性风险暴露,最终导致破产。90年代的日本亦是如此,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利率一路走低,投资收益率难以支撑寿险公司负债端的刚性保证费用率,风险积累加集中退保,导致协荣生命、东京生命等多家保险公司的相继破产;再看当下,去年至今寿险行业所出现的大面积退保、甚至群体性退保亦与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雏形——理财产品——密切关联。2010年以来理财产品快速扩容一方面抑制了寿险保费收入增速,另一方面又以明显的利率优势让寿险产品的分红率及结算利率相形见绌,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预演极大地冲击了寿险业务的发展、尤其是银行保险代理渠道的业务拓展受冲击更大,造成寿险产品期间短期化、交费方式趸交化、产品形态投资化。因此,寿险公司的资产端与负债端都与利率环境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寿险公司的财务表现和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