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利率放开或直接利好消费者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以某款终身寿险(不分红)为例,投保人购买保额100万元的产品,在2.5%的预定利率下累计需要缴纳保费约37万元,而在3.5%的预定利率下则可节约近10万元,你觉得呢?
吴秋榜分析认为,一方面,利率放开,定价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寿险公司在传统险上展开价格竞争,寿险公司的成本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利润会降低;但另一方面,监管层对险企的投资也越来越放开,险资被允许投资房地产、股市、基金等领域,原来险资进入这些领域都是受到管制的。随着投资领域的放开,险企的投资收益会有所增加。“此消彼长,总的来说,利率放开短期对险企影响不大。”
中金公司分析师表示,事实上受定价利率2.5%上限限制的传统寿险产品只包括自1999年之后签发的保单,其占有效业务价值、新业务价值以及新单保费的比重均不足10%,所以,仅放开传统寿险产品定价利率对利润和价值的影响较为有限。
■影响
利率放开或直接利好消费者
保险专业资深律师许良根分析认为,定价利率管制的放开,最终得益的无疑是消费者。“利率放开后,寿险定价利率向上浮动,这也就意味着保险公司在给投保人保单回报时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润。保险产品价格便宜了,性价比高了,这对消费者来说,就是最大的实惠。”
有券商分析师分析,一旦寿险定价利率放开,投保人就可以花费更少的钱买到相应的保险产品。以某款终身寿险(不分红)为例,投保人购买保额100万元的产品,在2.5%的预定利率下累计需要缴纳保费约37万元,而在3.5%的预定利率下则可节约近10万元。
寿险利率市场化后,保险产品有可能比此前更便宜,这会不会引起大规模的退保风潮?平安人寿的吴秋榜认为,对于已购买传统寿险的投保人而言,待寿险利率市场化改革实施后,先退保再购买较为便宜的寿险并不划算。他告诉记者,传统保障型寿险产品绝大多数为长期产品,时间跨度动辄为10年、20年,如果投保人退保,按保险合同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此外,这位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寿险利率没有放开,但险企过去一直在调整产品价格。从历史上来看,1995年至今的寿险预定利率是一直下调的,而且保单价格也在逐渐下降。所以即使放开利率,险企也不会有大幅度下调保单价格的冲动,因为大幅下调的直接后果就是成本上升、利润降低。“大的险企首要考虑的,还是稳健经营,它们更会在服务和产品质量上做文章。从这个角度来说,消费者也是获益的。”
■深圳市场
倒逼险企进行差异化经营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定价利率管制的放开,意味着人身险公司在定价权上将拥有自主权和灵活性。短期看,虽然定价利率的放开会导致传统险利润受到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保费价格的降低将有助于提高保险产品吸引力,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整个保险行业竞争力。
深圳是金融业市场化竞争比较充分的地方。记者了解到,即使在没有放开寿险利率的情况下,深圳的寿险市场已在悄悄发生改变。过去,
中国人寿[-2.61%资金研报]、
太平人寿等“国字号”的大型寿险企业一直处于优势。但近几年来,随着市场化竞争的加剧,其市场份额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渐走低。老国企中国人寿在一些城市的市场份额甚至不及后起之秀的平安人寿。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利率放开,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险企更有可能迎来机会。泰康人寿营销总监李东敖认为,利率管制的时候,大家拼的是规模和背后的关系和资源。利率放开的时候,大家拼的是差异化经营。老国企虽然规模大,有实力,但机构庞大,成本高,掉头难,而中小险企包袱轻、掉头轻松,如果这些中小险企恰好又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能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推陈出新,价格上又具有竞争力,未来完全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李东敖告诉记者,利率放开将倒逼险企进行差异化经营。他直言,“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通过拼资源、拼关系和规模的做法已经渐渐到头了。你要吸引市场,价格又不愿意下调,就得有真本事,就得有别人没有的特色经营和服务创新。”
记者了解到,在深圳市场,像平安人寿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泰康人寿的“将寿险产业延伸到消费领域”都是业内公认的差异化经营“标杆”。它们不仅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还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采访中,几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利率放开是件好事。险企要生存,就要找准自己的经营定位,走差异化路线。从根本上说,这是一次对综合管理水平的考量。律师许良根认为,“利率放开了,险企的盈利空间小了,最终就得向管理要效益。例如,你在设计产品时的风险识别能力、你的产品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都决定了你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李东敖表示,“利率放开后,险企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提升内涵价值上,毕竟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才是市场竞争最后获胜的关键。”
许良根还表示,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拉近深圳保险业与香港保险业的差距。此前不少深圳人到香港购买保险产品,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内地的利率没有市场化所致。未来,随着内地保险利率的全面放开,保费价格的降低、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将提升内地保险的吸引力,“那时,深圳人再舍近求远去香港买保险的现象或将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