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自古以来都是人生大事之一,我国一直就有“养儿防老”一说,但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养老已经成为每个人对自己负责的大事。每个人都希望退休后的生活悠然自得,过得有保障、有尊严,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缺乏科学的退休规划。居民应该如何运用财务知识进行退休理财?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保险巨大资金缺口?雇主应该如何提供给雇员更好的养老福利?保险公司又应该如何满足居民对养老保险产品的各种需求?
“退休之后我想和爱人一起享受自由悠闲的生活,到处走走看看。”当被问到对10年后退休生活的憧憬时,王敬(化名)兴奋地对本报记者描述着:“操心儿女、孝顺父母、打拼事业,忙碌了大半辈子,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王敬的回答在我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大部分我国居民对退休养老的生活都充满期待,然而一旦深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退休后的收入不足、身体状况欠佳等担忧也会随之而来。
对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直言:“虽然我国居民对退休准备的意识和认知普遍较高,但有过于乐观的倾向,对实际退休准备状况及科学养老理财,还缺乏实际行动和规划。”
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居民的退休理财计划还不完善,并且购买商业保险的比例不高。专家认为,鉴于居民对稳定投资回报理财产品的需求,保险公司在做好产品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打造全面的售前服务,增强居民退休理财规划意识。
大多数人缺乏退休规划
在我国,大部分居民在退休生活愿景与预期方面表现积极乐观,很多人认为今后的宏观经济、自身财务和未来退休生活状况会好转,对于自己能过上舒适满意的退休生活整体而言较有信心。
然而,退休时间和居住地的自由选择权、足够的经济保障和良好的健康状况成为大部分居民对于退休生活状况的主要担忧。我国居民退休后最主要的支出为生活开支、旅游休闲和医疗保障,而物质生活水平则是决定其对退休生活总体信心水平的核心因素。
海康人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和风险管理研究中心近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5.37,在调研的12个国家中,仅次于德国的5.48,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但我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受访者表现出较好的财务规划认知水平、财务理解能力等退休准备认识,并不意味着我国居民的实际退休准备处于国际前列。
虽然我国居民的储蓄意愿较高,但是退休规划不足,且在行动层面落后。从居民对退休的计划实施情况来看,仅有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已经进行了完善的退休规划;55%的受访者仍处于想规划而不知如何规划,或者还没有开始行动的状态;还有15%的受访者认为退休规划不起作用或者不想进行退休规划,缺乏退休规划的意识。
目前,我国居民的退休收入来源还比较传统和单一,最多采用的理财工具是银行储蓄和社会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等非传统理财方式仍占次要地位,此外还有小部分居民利用企业年金、人寿保险和出租房屋等来增加退休收入。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