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即将到来,记者调查发现将保险混淆成银行存款、理财产品是保险销售误导的常见手法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即将到来,《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的理财保险存在过高的收益承诺、存单变保单、隐瞒条款三方面的雷区,已经成为金融类消费者投诉的主要对象。
据新浪网财经频道设立的“3·15”金融曝光台栏目统计,截至上周末,这一栏目共收集到涉及金融类投诉2531件,其中包括银保渠道在内的保险纠纷案件1470件,占投诉总数的近六成,其中投诉数量最多的5款产品,全部是分红型的“两全保险”,即兼保障与理财两种性质的保险产品。
据媒体报道,根据保险会的投诉数据统计,人身险的投诉数量占总投诉数的83.97%,而分红险占其中的59.9%。
2013年底,武汉市工商局、市消协共同发布保险行业消费评议,通过2764名消费者共调查了67家保险公司。结果显示,68%的消费者认为银行销售保险产品时片面强调收益而不提示风险;42%的消费者认为保险公司营销员未对10天犹豫期及中途退保的损失做明确解释。
记者采访得知,山东的苏女士在银行购买的银保产品到期后才发现,收益远达不到当初营销员口头承诺的水平;泰州的李大爷3年前在某银行的一笔储蓄的“存款单”原来是一张“代理保险业务收费凭证”;南京的俞先生为孙子购买的交满5年即可取出的少儿年金保险(分红型),事后才知,被保险人直到80岁才能拿到全部的本金和分红,但这些在购买时业务员却并没有明确说明。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