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对比显示两地储蓄型保险产品的不少差异。例如,香港储蓄型保障计划保障期间为终身的更多,且多数保单前2年现金价值均为零。
记者查询内地几家大型寿险公司保单发现,内地储蓄型保险计划保障期间跨度非常大,例如少儿类成长保险保障至22岁、25岁、30岁、45岁的比较多见,保障至60岁、80岁的产品非常少。且内地保险计划很少有头两年现金价值为零的情况,例如上述退休保险计划,内地保单缴费第一年的现金价值为3.43万元。
多位资深保险专家认为,现金价值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地保险市场环境和经营理念不同。现金价值为零显示香港保险公司对于退保风险控制更加严格。而内地由于民众较差的风险意识和部分营销员不当的销售方式,使得内地保险公司往往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处理退保风险。
普华永道的研究分析显示,香港保险产品在退保方面的支出显着低于内地产品,从而能够提供更多的保障和生存金给付给客户,同时利润率也略低于内地。
终期红利差别也是两地储蓄型保险差异的主要区别之一。汉诺威再保险医疗部门总监陆国城认为,保单中演示的终期红利一般是不保证的,有时一些保险公司实际收益率会达不到其演示收益率,但总体而言香港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非常丰富,投资收益率一般要高于内地保险公司表现。
他表示,造成两地保险产品价格不同的原因很多。保单定价需要考虑预定利率、生命表、费用率、利润率等多种因素。内地保险产品的保单预定利率一般比香港公司高,但设定的利润率可能也高于香港公司,此外,香港和内地的生命表也有所差异,香港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更广,这也会影响保费的厘定。
线上比价平台靠谱保负责人吴军在详细研究过两地保单后认为,内地市场要解决该不该买保险等消费者教育问题,市场教育需要投入成本,大进大出的销售人员职业素养跟不上消费者成长,使得保险销售渠道能力不足也会增加成本。
在香港地区保险的销售过程中,签约的环节相对复杂、繁琐,比如“面签”一定要到保险公司谈话、询问。内地保险销售虽然也有品质控制环节,但仍有不少漏洞。买卖双方互相信息不对称,也推高了保险成本。此外,吴军还认为,香港保险业发展时间长,市场主体充分竞争、监管清晰透明,投诉渠道多,可以充分保护消费者利益,对于内地保险业也是一种借鉴。
相对于重疾险保单,储蓄型保险对于汇率变化的敏感性更强。香港保单多以美元或港币计价,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买入美元或港币资产意味着价值缩水可能性增加。
记者查询2014年10月23日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23日100港元可以兑换的人民币79.175元,4年前即2010年的12月6日,100港元可以兑换的人民币是85.67元。4年间人民币对港元已经升值8.2%。不过,对此也有业界人士认为,人民币走强已有一段时间,未来汇率走向存在不确定性。
吴军认为,购买香港保单的多为中高端人群,去香港买保险保费支出多在数万以上,数十万上百万也很常见。因为赴港购买保险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成本和精力。价格敏感人群即便保险费便宜过内地保险,但仍不足以替代时间和繁冗手续增加的成本。
对于内地人士到香港地区购买保险,陆国城认为,最大的麻烦在于理赔纠纷。虽然香港公司赔付较快,但由于两地存在多种差异,一旦发生理赔纠纷,内地被保险人必须要到香港去协商甚至走法律程序,需要聘请香港律师。香港律师收费高昂,即便被保险人最后赢得官司,诉讼费用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投入,甚至可能会占到理赔额的一半。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