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保险资金对市场的扰动有目共睹。“由于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其在资金规模和投资能力方面,相对一般投资者来说占据优势,能够通过举牌活动直接主导被举牌企业的市场行情波动,形成炒作预期,继而引发市场追逐。这进一步放大了举牌行为对市场行情的扰动因素。”首创证券的一位分析师如是认为。
事实上,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近期也公开指出,在最近两年,个别保险机构采取比较激进的业务发展和投资方式,负债端过度依赖投资型业务,资产端盲目投资与保险毫不相关的行业。
新快报记者从业内获悉,在现金流的压力测试下,部分万能险账户已经出现负的净现金流。有业内分析人士甚至认为,“由于监管对万能险的多项限制,个别万能险占比较高的险企或在明年出现较大的现金流风险。”
申万宏源研报判断,“从短期来看,险资或继续加仓重仓股或带动股价上涨,提升偿付能力。但从长期来看,低息环境下险资举牌上市公司,享受高分红和稳健股票回报符合保险资金长期性的特征,但仍需关注负债端带来的流动性压力。”该券商认为,保险公司负债久期短而资产久期长,这带来的流动性压力较大,大规模举牌不具备持续性。
D监管治理不停手“开门红”量价双降“保险资金通过举牌为上市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本无可厚非,但利用万能险加杠杆的激进举牌,一旦偏离投资初衷,则可能会使实体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挑战。”另外一份券商研报直言。针对这一现象,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公开称保险资金是“害人精”,这引得市场一片哗然。值得玩味的是,保监会不久后就发公告称,火速叫停部分中小保险公司的万能险新业务。
这只是冰山一角。2016年以来,保监会不遗余力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短期万能险又是重中之重。今年年中,保监会还特意对万能险业务占比较高的公司展开检查。应该说,监管层的种种动作还是有效果的。具体而言,虽然部分激进型公司的万能险业务持续“膨胀”,但全行业的数据呈现下滑趋势。
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以万能险为主)同比增长71.59%,而1月份同口径数据的同比增长率为181.17%。同期数据显示,有18家保险公司万能险保费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眼下正值各大保险公司的“开门红”,由于监管政策压顶,加上舆论压力,万能险不再像从前那么好卖了。某险企内部人士称,“我们主打的是银保渠道,以前销售万能险不限制销售额度,现在都要设限。利率优势也慢慢丧失,以前万能险预期收益普遍能够到5%甚至更高,现在是4%左右。”(来自:搜狐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