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雷”者众
近日报载,2014年6月,某险企代理人陶某向刘女士推销一款5年期分红型年金险,称年交2万元,60岁后每年返还基本保额的10%,收益则比银行定存高几倍,交钱就有逾3000元利息。刘女士心动,决定悄悄为儿子投保。正式签约之日,陶某却拿出两份合同,一份为5年期,年交5000元;另一份为10年期,年交1.5万元。尽管与其之前所说5年交10万元保费有出入,不抵高收益诱惑的刘女士还是签了合同,并在陶某“代签没问题,我们有路子能过关”的保证下,代为被保险人的儿子签名,交纳首期2万元保费。
然而,投保一年后,因经济拮据,刘女士未能如期再交保费,今年初才向朋友借得2万元准备续交,却被险企告知须交滞纳金。此时,其子得知母亲悄悄为自己借钱投保,既未征求他的意见,也没有他签字,流程明显违规,遂强烈要求退保。但险企称,仅可退两份合同总计7000元的现金价值,且3000余元利息不能取出。这意味着,刘女士所交近七成保费将“打水漂”。双方纠纷至今,直到近日媒体介入,险企才称会向代理人核实情况。
生活中,类似刘女士这样在分红险上“栽跟头”者不乏其人。如顾先生2009年购买一款20年期分红型两全险,年交1万余元。当时,上门推销的代理人出示《红利演示表》称,该产品每年分红5000元。但2014年,顾先生因故打算退保,却被险企告知,这几年其分红所得仅1000多元。顾先生提出,《红利演示表》与实际分红相差悬殊,质疑代理人利用虚假红利,诱其“上钩”。又如,四年前,陈小姐经某险企代理人推荐,买了一款“高收益”分红险,年交1.5万元,每年分红却仅三四百元。而且,她仔细查阅条款细则,发现合同期实为70多年,倘提前退保要扣大部分本金,损失不小。
“踏雷”寻因
瞧,一时冲动买分红险,要么无端惹出是非,要么几乎“颗粒无收”,未免太不尽如人意。有鉴于此,如何理性看待、合理投保该险种,值得消费者上心。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