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耍心机”也将碰壁——互联网时代,对保险企业而言,从产品服务质量到经营管理理念,都前所未有地、透明化地呈现在消费者眼前。以往,包括保险在内的金融产品,因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供需双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产品组合打包、条款费率精算、艰涩难懂的合同以及密密麻麻的现金价值表……都看得人云里雾里,产品的性价比究竟如何?往往只能听营销员一面之词。可如今,“网络”四通八达,人们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平台多了,货比三家的渠道多了。营销员想忽悠人,就不那么容易了。近两年人们为啥热衷去香港投保重疾险?就是充分比较后的消费选择。笔者的一位朋友,干脆在手机上下载了好几个保险APP,有行业政策的最新动向、也有境内外几大寿险公司的营销专号,“一签单就是几万、十几万元,不研究透了行吗?”
既然“如意算盘”躲不过群众的雪亮眼睛,就该踏踏实实地耕耘:
一方面,放弃走捷径、挣快钱的念头,做好保障服务。消费者觉得保费太贵,那就借助新营销渠道大力降低费用率;觉得保障范围不够,那就提高精算水平,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觉得创新不足,那就进一步研究民生领域的“保障缺口”,让保险触角延伸到经济社会的角角落落。
另一方面,要依靠移动互联技术,用好大数据,捕捉经济社会各层面的保险消费需求,碰撞出更多“火花”;还要进一步引入“区块链”手段,锁定、共享市场交易双方信息,无惧“透明呈现”,做优行业诚信度和美誉度。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保险业来说的确如此。然而好坏只在一念之间——你是心系百姓、迎着“多维度”目光的检视辛苦地飞翔,还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地跟消费者抖机灵呢?(来自:新浪财经)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