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作为“稳增长”布局的关键,公共物品和服务的PPP合作模式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各地实践看,在强有力的政策指引下,PPP在提高基础设施水平、解决公共服务资金匮乏、分担地方政府风险、拓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等方面的优势突出。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近日表示,保监会正在探索险资如何支持实体经济,比如PPP渠道。险资投资PPP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把PPP交易结构设计好,只要符合国家利益的都能做。
业内人士指出,险资参与PPP项目是风险和收益十分匹配的融资渠道,因为PPP大多是基础设施类项目,期限较长,而险资也是长期资金,并且投资收益以稳定和长期为主,因此,险资与PPP在资金和投向上十分匹配。但目前来看,虽然不同的PPP项目有不同的交易结构,但是在PPP的制度设计中,包括权责如何分配,长期的收益如何保障,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改进。
保险资金介入PPP项目的流程如下:政府将某一基础设施项目改造成固定的投标物,面向公众进行公开招标并选出中标者,政府同中标者签署一系列协议达成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方案。合同中规定政府在此项目的公私合营合作模式中所出资金比例。政府可作为保险公司的强有力的担保帮助其简化行政审批。中央政府授权地方政府通过招标等方式对于固定的基建项目寻找合伙人,中央政府批准银行为PPP项目贷款。地方政府与银行签订一系列的协议保障保险公司更方便快捷地获得低成本的融资。与此同时,保险公司成立资管计划,由资管计划成立特殊的载体代表保险公司去运营基础设施,获得的收益返还给保险公司及支付银行的利息。
因类施策合理规避风险
保险公司在PPP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同样面临诸多风险,因此风险的辨识与合理分配是保险资金投资PPP项目的关键。
专家指出,险资投资基础设施领域面临诸多风险,主要风险有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存在于基础设施项目运行的各个阶段。保险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会使保险资金流动性趋于紧张,而且保险公司由于其负债经营的属性,充满了不确定性。基础设施项目运行过程中参与者众多,这些参与者是否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否能按照协议规定的内容完成本职工作都会对整个项目的完工产生影响,使其可能面临信用风险。此外,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会面临利润回收的问题,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期间,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如利率变化等,可能影响基础设施项目的利润额和投资者的资金回收周期,面临市场风险。
因此,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应科学分类,因类施策。根据PPP项目自身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可将项目大体划分为纯公益类项目、准公益类项目、市场化项目。对于纯公益类项目,推动由政府和保险资金共同研究、科学测算项目的开发运营成本,将风险降至保险资金可接受的区间。对于准公益类项目,应明确项目功能的开发边界,保持公益职能与经营职能的相对平衡。对于市场化项目,应寻求项目招标过程的公平公开,保证项目特许经营权的稳定,为保险资金获取合理回报预留空间。顺应市场趋势,调整投资方向。
此外,险资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应注意遵守法律法规,合理规避风险。一是树立共赢思维,避免短期化、功利化的做法;二是确保保险资金的合理回报,争取收益率“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三是在政策环境上,积极和政府部门沟通,保持项目所获得的优惠政策或权利的稳定性,遵守项目约定和有关承诺,最大程度规避后期可能出现的市场规模不达预期、项目推进受阻被迫终止等风险;四是根据项目运营成本的动态变化,必要时适时调整服务价格水平,确保投资能够顺利获得最初设定的目标收益率水平;五是在税收上争取适当优惠。(来自:同花顺财经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