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养老保险体系在我国逐步建设的社保体系中承担着最为艰巨的使命。然而,养老保险覆盖面广、成本高,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一大负担。
瑞士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互为补充的三支柱模式上。长期以来,这种制度以其健全、完善和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瑞士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但是近年来,随着瑞士人口出生率降低、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养老金短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在日本,长期执政的自民党下台,就跟养老金问题有很大干系。
而在我国,光凭征缴养老保险的收入并不能满足养老保险支出,财政每年都必须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补贴,并且这种补贴还在逐年增长。
但有学者仍担忧地指出个人账户虽是1997年改革后建立的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养老金的途径,体现的是“自我积累、自我保障”的原则,“但它在中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私营企业主、包括不少新参加工作的职工都不愿意为这部分账户掏钱”。
如果说私营企业主在为职工缴纳养老金问题上表现不积极“尚可理解”,需要加大监管力度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少新参加工作的职工也不愿意为自己的养老买单呢?
这里面有认识不到位的因素,有缺乏信任的因素,还有个难缠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吴要武博士解释说。
按目前的缴费率,私营企业的员工(1997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员工)应缴工资的24%,“这大大超过了为满足他们将来享受的养老待遇所需要缴纳的费率”。
如何破解这种困局呢?恐怕还得在改革收入分配上找思路,如果收入分配更趋公平合理,私营企业在监管下为劳动者缴纳到位,劳动者在现实无忧的情况下积极缴纳。
国家养老金制度更加健全,再分配功能尽可能最大化,养老之困突围也许就不成其为问题,至少不会那么凸显。而这一切都要靠中国维持相当长的经济稳定增长的局面来实现,所谓发展才是硬道理,永远不会过时。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