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好事的记者又计算了10万元存银行,按照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3.6%计算,57年后,计算复利总收益为75万元。
现实二:出于货比三家的心理,投保人总会在投保前先比较几家的产品。不过事实是各种产品或是在保障的条款上,或是在利益分配的方法上有差异,很难简单比较。
一位保险设计负责人说:“同时期的产品,肯定会有设计上的差别,投保人一般不可能简单辨别出优劣。”这点也可以理解,要对比3元一斤的苹果和4元一斤的有什么差异本来就是一件难事。
现实三:那些强调收益的保险往往是寿险产品,一旦购买就意味着投保人要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天才能与保险公司最终了结。
投保人的钱可能要在保险公司放几十年,而未来的钱换算到现在到底价值多少,往往要计算折现。苦恼的是对于保险这类年份过陈的产品,就连保险业内也很吃力:“我们可以根据近几年的利率水平,预估一个贴现率。不过这个时间太长,很难精确计算。”
结果,也许是保险的马甲太多,脱起来太复杂,对于要应对这个头疼问题的投保人来说,现实的记者还要说那句“保险的本质是保障,要注重保险的保障功能”。
而这个问题放在保险业内那里是否更容易回答,记者从保险行业相关人员中,随机抽出三位做调查,三位的回答如下:
某保险公司产品设计者:我每年花费3000元购买重疾险,因为医疗费用实在太高。至于万能或者投连一类不会购买,我会自己投资些股票或者其他领域产品。
某保险公司投资部人士:我没有在国内购买保险,因为之后要出国。之前每年花费2000元左右购买重疾险和意外险。
某保险中介研究员:我购买过小额意外险和纯保障类保险,因为投资功能的险种太过复杂,时间又太长,很难计算收益。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