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保险网 > 特约专栏 > 正文
我国车险后转型期特征显现
2012-01-31 13:14:20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我国车险市场已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提升车险服务水平的社会呼声在2011年尤为强烈,车险市场进入后转型期的特征已颇为明显,解决服务问题已成为车险发展的第一要务。业内人士对2011年我国车险市场所做的全景式分析,对我们迎接车险变革,贯彻今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提出的“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监管思路有着很好的启发。

  我国车险市场已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提升车险服务水平的社会呼声在2011年尤为强烈,车险市场进入后转型期的特征已颇为明显,解决服务问题已成为车险发展的第一要务。

  业内人士对2011年我国车险市场所做的全景式分析,对我们迎接车险变革,贯彻今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提出的“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监管思路有着很好的启发。

  2011年,在延续全行业盈利的情况下,车险市场增速明显放缓,体现出明显的后转型期特征,在市场竞争行为、竞争模式、市场格局、服务模式等诸多方面都蕴含着变革的气息。

  回顾2011

  (一)车险市场增速明显放缓

  截至2011年11月,车险全行业实现保费收入3142亿元,同比增长16.35%,仅高于2008年,为2006年以来增速较低的一年。

  虽然预计2011年车险市场增速将下降,但降幅如此之大有些出乎意料,其主要原因在于新车市场销量增速大幅下滑。2009年、2010年,在各项刺激消费政策促进下,新车市场连续两年实现高速增长,尤其是2010年新车产销双双突破1800万辆。在这种趋势下,对于2011年新车销量的估计普遍较为乐观,很多观点认为2011年必将突破2000万辆。然而在各项刺激政策退出的情况下,2011年新车销量快速回落,跌入低谷,前11个月累计销量仅为1681.56万辆,同比增长仅达到2.56%,为新世纪以来最低的增速。

  (二)市场集中度继续提高,但增幅降低

  2008年以来,车险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2011年10月,市场前三家公司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平洋产险车险合计市场份额为68.64%,比2010年上升了0.51个百分点。虽然市场集中度仍然提高,但和2009年、2010年市场集中度分别提高1.58和2.99个百分点相比,增幅已大幅下降。这表明经过2008年以来3年多的调整与转型,车险市场格局已达到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三)车险市场后转型期特征明显

  回顾近年来车险市场发展历程,可简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是2003年-2006年。2003年1月1日开始实行全国车险管理制度改革,由各公司自主制定车险条款、费率,这一时期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经营管理最粗放的时期。

  二是2006年-2008年。2006年7月1日交强险和行业条款同时实施,车险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理性回归。

  三是2008年-2010年。2008年8月底,保监会出台了70号文件,标志着车险市场进入转型期,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发生了质变,车险市场秩序得到空前规范,市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四是2011年以后。虽然2011年车险监管思路没有大的变化,但市场发展周期性的客观规律,以及各市场战略转型的双重作用,使得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一方面,由于车险保费充足率大大提高,整体盈利水平大幅好转,保险公司降低利润空间做大业务规模的冲动和倾向愈发明显;另一方面,在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的情况下,中小保险公司经过前几年的调整,加快业务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

  应当说,2011年的车险市场具有明显的后转型时期的特征,各市场主体经营策略差异化程度日益显著,市场竞争与经营业绩分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如果说车险市场在2010年达到了近年周期性发展的一个巅峰,那么,可以认为从2011年开始,车险市场环境最好的时期已经过去,新一轮更加激烈的竞争已逐步开始,市场在诸多方面的变化已初露端倪,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的变革。

  (四)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在争议中完善

  2011年2月起,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对车险“无责不赔”“高保低赔”等进行了连续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拉开了完善商业车险制度的序幕。9月23日,中国保监会公布了《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10月1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了《机动车辆商业保险示范条款(征求意见稿)》。由于相关制度和条款尚未最终确定,最终如何调整还不得而知,但保险行业所表现出的诚恳、务实的态度,相信会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通过对上述事件的回顾,笔者认为,一方面对于“无责不赔”“高保低赔”实际上存在一些误解,应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综合分析、客观看待。另一方面,保险行业必须高度重视、深刻反思。首先,公众之所以有意见、有误解,是由于公众对保险行业不信任、不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保险行业自身造成的。其次,随着车险客户数量的增长和客户构成的深刻变化,保险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而保险行业并没有跟上汽车产业和客户需求的变化。最后,从前几年公众对交强险的关注,到今年对商业车险的讨论,均说明车险与公众的关系日益密切,然而车险行业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与公众的期望还存在差距。

  同时,存在争议不是坏事,对保险业而言恰恰是一个契机,应当通过此次事件,促进车险经营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笔者认为: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我国始终实行保费与车价挂钩的定价模式,是造成公众误解的根本原因。要彻底消除误解,解决争议,根本的办法是实行国际通行的车型定价模式,无论是公平性、科学性还是客户接受程度,都会有所提高。

  二是要加强与相关行业的沟通。应在新车、二手车价格,以及零配件价格、维修工时标准等方面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减少可能存在的纠纷。

  三是要增强制度和操作的透明度。保险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普通客户很难深入了解,保险公司应在条款通俗化、投保说明义务、服务承诺、理赔流程等方面,增加操作透明度,使客户明明白白消费,消除误解和争议。

独家声明:向日葵保险网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

免费定制保险计划

提交需求,即可获得3家保险公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