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孩子7岁时突然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了救治孩子,仅仅7个月刘红毅就花掉了十几万元。让她没想到的是,列入报销范围的药物有效率都不超过30%。当她得知一些儿童重大疾病保险附约中列入了对I型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保险补偿后,才后悔莫及。
专家建议: 0~14岁的孩子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因而自我保护能力和对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的抵抗能力都比成年人弱得多。此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吃得越来越好、活动越来越少也导致重大疾病越来越低龄化。以位居少儿恶性肿瘤之首的白血病为例,每年新发病例就有1万多个,而且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孩子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人数也在增加。
有些单位当效益好时,会承担职工孩子的一部分医疗费用,但这项费用不在医保范围内,属于单位自筹资金,一旦单位效益下滑,就有可能被裁掉。即便是单位予以报销,孩子的用药也严格限定为甲类药,费用较贵、疗效较好的乙类药都不能报销。因此,父母首先应考虑为孩子投保重疾险,如选择非返还类型的健康保险,在孩子年幼时就投保,将疾病风险早早地转嫁给保险公司。
随着保险市场的日益完善,少儿重疾险的保险条款也日益细腻与合理,父母一定要选择有实力的公司,仔细比较保险范围和缴费支出,为孩子选择合理的险种。另外,购买重疾险时,要问清“免责期”(即从开始缴费起,一定时间内孩子生病保险公司是不负责赔付的,其长短从6~12个月不等)。对于缴费状况和涵盖范围差不多的产品,当然免责期越短越好。
买险误区之三:将保险当作主要理财渠道,买险人:何蔚,35岁,家庭年收入7万元,孩子6岁,买险经历:何蔚最初买少儿险的目的是帮同学钟萍留住保险公司的职位。后来她想想,分红型教育险是“保障+还本”型的,也是一种理财投资。在投保期内,一旦孩子遭遇不幸,会获得身故保险金,等到孩子在上大学以后还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教育保险金、创业金和发展金,可谓“一石三鸟”。
人们都说,买保险是越买越上瘾,尤其是给孩子买保险,做父母的特别容易听信同龄保险员的现身说法,加上保险员工作的流动性大,每次跳槽到新公司时都会向老客户推荐“更划算”的品种,因此导致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购买了越来越多的组合型、两全型少儿险种,甚至将买保险作为理财的重要手段。
何蔚就是如此,钟萍几次跳槽几次推荐,她又购买了多份“划算”的保险……最后,年保费额高达1.2万元。然而,2004年何蔚和丈夫单位的效益双双下滑后,才突然感到交保费和住房贷款的巨大压力,醒悟到靠买保险做长线理财投资,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漏洞和风险。
专家建议:保险是“保障型”还是“增值型”,许多父母在为孩子买保险的时候都没有弄清楚。他们往往是基于对“到期还本”的强烈期待,在家庭经济状况走上坡路时,将自己的潜力放至最大,一口气替孩子购买了多份分红两全型等组合型保险,希望借此筹措孩子的学费、创业和婚嫁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