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他们2岁,在商店里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就开始明白金钱的力量;每年电视中播放的数千万个商业广告将诱惑送到你家里;他们还从我们身上学习——我们的肢体语言,夫妻间的交流,我们怎样理财,我们怎样花钱——
◆我们可以和6岁的孩子讨论赚钱的事吗?孩子应该了解我们工作的情况吗?——胡敏34岁独立经营者
在飞机上我已经想好了,要把这次如何打败对手拿到订单的事讲给茉莉听,这份订单真是来之不易,电话、电传谈了好几个月,这次去还险些被对手抢了先机。我要告诉茉莉诚实和信用是多么的重要。当然,故事的主人公仍然是那只开了一家玩具公司,叫做琪琪的兔子。故事讲了3年,聪明的茉莉早已知道琪琪的故事就是妈妈的故事,并且会将故事里的人物和妈妈公司的同事对号入座,讲故事成了我每次出差回来我们母女间的头等大事。现在6岁的茉莉已经知道公司可以负担我们和许多员工的生活,并且记住了一些员工对公司的贡献。
最值得欣慰的是茉莉能明白我的工作,明白我不在她身边时在做些什么。我更希望她再长大一些能了解我的价值观,还有智慧、合作精神、责任感以及工作的辛勤和快乐。
<旁白>:“妈妈得去赚钱呀,赚了钱才能给你买玩具和冰激凌。”我们常常这样推开拽着我们衣襟的小手儿。
“妈妈因为一个叫钱的东西离开我。”就这样,钱开始在两三岁的孩子心中播下既爱又恨、既需要又妒嫉的种子。有些孩子会因此认为长大成人和工作赚钱是件可怕而痛苦的事。
如果我们能将工作中的成功、挫折和经验记录下来,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不仅可以补偿与孩子分离的时光,还可以让孩子了解我们的生活。如果你将有益的价值观融入故事中,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将更有助于他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赚钱”也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金钱观会代代相传,我们从母亲那里继承的“疯狂购物欲”还要“言传身教”给女儿吗?——美兰33岁全职太太
洗衣机没坏为什么又买新的?奇怪!一定是和老爸吵架啦。烦心的事儿真是多,不想了!我带着女儿离开了家,不知怎么就进了商场。买东西的感觉真爽!一层女装部下来,我手里的袋子就有5个,然后是童装部,女儿的衣服、裙子、鞋子……我不得不请商场的服务员帮我将东西拎上车。
“唉……”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看身边,5岁的小女儿一边吃冰激凌蛋卷,一边摆弄着她新得到的长毛熊。我怎么又给她买长毛熊呢?那些毛会钻进她的鼻子里,让她不停打喷嚏。唉!
<旁白>:金钱观有可怕的遗传性!你的“疯狂购物欲”可能就来自母亲的“言传身教”,难道你想让之代代相传给你的女儿吗?
我们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每当心情沮丧或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就下意识地投身商场,在花钱地过程中宣泄情绪,好像只有疯狂的购物才能换得内心的平静。过后又为那些永远没有机会穿的衣服和从来找不到主人的帽子而后悔。
为了防止故事在你的女儿身上重演,现在就向女儿承认自己的问题,告诉她:“我并不想这样做,这样做很不好,我要学着控制自己,你监督妈妈好吗?”因为随着孩子的长大,她会发现你对她进行的财务教育与你本身行为不符,所以立刻将你的坏习惯当做反面教材告诉她,不仅有助于你改变现状,更有利于对她的今后施教。专家特别强调:“等孩子长大一些,你还可以告诉她你为什么会有这个缺点,你怎样克服这个缺点。因为你不希望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她的身上,所以你将教她一些好习惯。并和她一起遵守新规定。”
◆你和老公都常送孩子礼物吗?你们一起看戏回来,谁奖给孩子蛋糕?——西琳32岁公关经理
最近我感觉老公在和我较着劲儿地给儿子买礼物。尤其是我不答应儿子的一些东西,过不了几天,他准会买给儿子。
就在前天,儿子说要一套钻山洞的火车模型,可是我们家里已经有了过大桥的、过小河的、爬山坡的火车模型,我对儿子说:“咱们不能买那么多的火车模型,那很浪费钱,而且山洞我们可以自己造一个放上去。”
可是今天下班一进门,就发现儿子在客厅地板上遥控火车钻山洞,显然是一套新模型。儿子得意地说:“爸爸给我买的!”
我感到问题越来越严重。儿子在我这里得到否定的答案转而却在爸爸那里得到了肯定,上个星期他竟然问我:“妈妈,你和爸爸谁更有钱?”
<旁白>:许多夫妻的经济观念不同,多项调查显示,钱是引发夫妻间争吵的最常见因素,金钱方面的冲突还会引发其他矛盾,比如感觉自己得不到关心,彼此对事物看法不同等等。如果我们将这种冲突传达给孩子,孩子很难从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中分辨真伪,成年后很可能形成矛盾的价值观,比如一方面认为有钱可以获得一切,另一方面又觉得花钱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如果父母将金钱当做武器用来对付彼此或是对付孩子(比如讨好孩子,使孩子对某一方更亲近)将对孩子产生很坏的影响。
学龄前的孩子会通过观察谁在付钱,来判断谁更有钱,他们会注意到父母一起去看电影,每次都是妈妈(或爸爸)给他们带回小点心和纪念品。
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给你带回了礼物”,或是事先商量好由老公拿出礼物,而你捧出蛋糕。
夫妻双方要正视彼此在金钱观方面的差异。如果不能达成统一战线,可以分工合作。尽量让花钱比较节制的一方管理家里的财政,并负责孩子的财务教育。
◆只要刷卡就OK?你告诉过孩子信用卡和付现钞的区别吗?——文洁35岁律师
已经好多年了,我习惯用信用卡结账,既方便又安全。那天我在商场里看中一条精美的钻石项链,试戴了一下,果然光彩照人,可是价格不菲,正当我“依依不舍”地将项链还给营业员时,6岁的女儿仰起小脸说:“妈妈,真好看,你买吧!”
我说:“太贵了,妈妈没有那么多钱。”“你可以刷卡呀!”女儿说。是呀,我可以刷卡,可以先透支!我心动了,让营业员开了票。女儿高兴地拉着我去了款台,她看我掏出卡,兴奋地说:“妈妈的卡什么都能买,我以后也要一张,买好多的东西。”我愣住了,难道这就是我传达给女儿的消费观?那条项链我没有买,我对女儿说:“卡里没钱了。”她不相信,“卡里不是永远都有钱吗?”
<旁白>:“一卡在手,畅行无阻。”在你享受现代购物的便捷时,是否想到兴起就刷卡的习惯使孩子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呢?“卡里永远都有钱”,“有卡什么都能买”,她可能因此成长为“所有都买,现在就买”的年轻人;她的未来可能因为不懂得如何使用信用,而很快被堆积如山的债务压垮(美国高级信贷顾问内里·马经过调查发现,2000年美国平均每位硕士在校生有4776美元的信用卡账单)。
我们必须教孩子分清信用卡和现金之间的关系。下次当你买100元的衣服时,请拿出10张10元钱的钞票,并告诉孩子付过钱才可以拿走衣服。不要发送错误的信息:我没有钱,所以我用信用卡结账。而是应该向孩子强调使用信用卡是因为方便快捷,而每个月还要向银行还清从信用卡上花掉的钱。
◆孩子的问题:
钱,在孩子眼中具有神奇的力量,它隐含着“我是否安全?”的问题。如何淡化金钱的神秘性呢?最好的方法是认真地聆听孩子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出发点,展开讨论。如果我们回避问题或是回答“这个问题不好”,孩子不仅会怀疑是不是钱有什么问题,更会担心失去安全感。针对几个典型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你挣多少钱?”
学龄前的孩子提出这个问题,他真正希望知道的是“我们有足够的钱吗?我是安全的吗?”我们不需要给他准确的数字,只需诚实而肯定地回答,可以说:“我们有足够的钱给你舒适的生活,把你照顾好。”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他则更希望知道数字以了解我们的财政状况。专家建议我们采取公开的态度,可以告诉他准确的数字,或者把数量限制在某个合理的范围内。
¥“我们富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