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补缺到普惠:儿童福利应惠及每个儿童
“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常常听到这样朴素的话语。社会的发展进步首先需要把成果给予儿童。在中国人均GDP将要达到4000美元的历史阶段,需要将给予儿童更多福利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家庭支持和社区投入只是亟待加强的一个方面。在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看来,当前最急迫的,是要建立与儿童实际需求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儿童福利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讲,儿童福利水平更应该超前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他强调。
王振耀表示,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目前仍处于由补缺型福利向制度型、普惠型福利转变的阶段,面临着儿童福利服务理念转变、质量提升、范围扩大、周期延伸等多方面的挑战。儿童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果对未来的投入不足,势必影响到社会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需要尽快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大病医疗救助的福利制度,尽早建立对于残障儿童的福利津贴制度,逐步推广对于单亲家庭乃至所有儿童的福利津贴制度等”,王振耀说,“其实,儿童大病,花钱不多,效果极好。目前正在推行的孤儿大病保险,每年只需要50元,即能为12种大病保险,最高可报销10万元,今后完全有条件建立全国儿童大病救助的福利制度。我国有几百万残障儿童,如何使他们生活得更好,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另外,在发达地区,完全有条件也应该向所有儿童发放生活津贴,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如巴西推行的小学免费午餐制度,可以借鉴。”
许文青从事了十多年的儿童福利工作,她告诉记者,这几年走访的过程中,明显感受到政府对儿童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很大,许多工作卓有成效。儿童福利是每个儿童应享有的权利,不仅仅针对特殊群体和特定年龄段。下一步应扩展政策的覆盖面,比如儿童的教育保障,义务教育之前的学前教育和母婴阶段,很多工作还可以做得更细。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魏英瑛告诉记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正在着手编制《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将于近期发布。同时倡导将每年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定为中国儿童福利周,呼吁更多地倾听儿童的声音,关注每个儿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