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积谷防饥”,那是老话了。为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我国从2009年开始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目前参保人数已达1.99亿。新农保在农村的具体实施情况怎么样?农民参保积极性高吗?这一制度还有哪些需要完善之处?本报记者日前走进安徽淮南凤台县与合肥肥西县两个国家新农保试点县,进行了深入采访。
①低起点上推动广覆盖,点燃农民参保积极性
大部分农民选择缴纳100元这一档次,“新农保养老金虽然不是太多,但至少是一笔钱,一种到月就可以拿到的基本生活保障的补充”
8月1日上午,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叶营村的农民侯书江悠闲地坐在躺椅上,摇着大蒲扇照看着自己小卖部的生意。说起“新农保”,57岁的老侯笑得合不拢嘴,伸出一个巴掌告诉记者:“我和老伴一人交了500元。”
新政策一出来,老侯就收到了社区工作站的告知信和一份详细的政策解读。和老伴仔细地算算账,老侯觉得500元最划算。按照国家以及肥西县的相关标准,60岁之后,老侯和老伴一个月可以领到300多元的养老金,加上失地农民保险金282元,一个月能领到近600元,“还有我这个小卖部的生意,就算将来子女不给我养老,我也不愁!”老侯告诉记者,平时自己的小卖部人来人往,大家都会聊到新农保,叶营村99%的人都买了新农保。
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丁集乡丁庄村,丁延富和老伴热情地把记者让进屋内,拿出养老金存折给记者看。丁延富说:“俺今年64岁了,从2010年1月起,每个月都能领取60元基本养老金,养老金都是直接打到存折里,老伴明年才到60岁,今年3月份也按每年200元钱的档次交了钱。” 老伴常开兰插话说道:“大女儿嫁出去了,小女儿也交钱参加了新农保。”
老丁激动地说:“年龄大了,我和老伴身体都有毛病,地里的活也干不动了。现在党的政策好,新农保是解决咱农村人养老的一个好法子呀。”
丁集乡有14个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2010年,全乡参保人数达到66%。今年,村里达到60岁的老人拿到养老金,不需要上门宣传,参保率一下子就达到了96%,发放率达到100%。而在第二批试点县区的肥西县,345个村的参保率达到了95%以上,累计发放养老保险金6112万元。
不少人认为:新农保养老金虽然不是太多,但至少是一笔钱,一种到月就可以拿到的基本生活保障的补充。特别是在看到60岁以上老人拿到保险金后,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一下子被点燃了。
不过,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大部分农民选择缴纳100元这一档次,“在肥西,缴纳这一档次的占到参保总数的70%以上,一方面跟收入水平有关系,同时,也跟老百姓对于新政策的理解与信任有关系。”肥西县人社局农保科科长叶荣祥认为:“新农保目前是在较低起点上来推动广覆盖。”
②宽进宽出,“试点政策”体现地方特色
破解“联动式”缴费弊端,只要有一个人参保,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就可领取保费,70岁以上老人还有高龄津贴
“当涂是新农保的第一批试点县,不久前家里打电话告诉我,许多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为了能享受到国家的养老保险,不得不自己想办法反过来为其子女们缴纳新农保费用。实在没钱缴纳的老人,而子女又不交的,老人也就没法享受到这点好处。因为政策规定儿子或媳妇有一人没缴纳的,老人就没法享受到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了。”在合肥工作的马鞍山当涂县青年小李,跟记者聊到了自己家乡的“新农保”情况。
我国“新农保”政策规定,“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民,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个如今被称之为“联动式”缴费的模式,为很多人所诟病。而记者在淮南凤台和肥西县采访时则发现,这两个试点县的政策颇具地方特色。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