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养老院有公办、民营两种模式。据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工作人员介绍,哈尔滨市民政部门下属的公办养老机构有第一福利院、第二福利院、第三福利院和市安康福利院四家,目前总床位数3331张。安康福利院近期又新增加了300张床位,预计年底前将投入使用,这样总床位将达到3631张。公办的养老机构无论从规模、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入住率始终在90%以上,一直是“一床难求”。“养老难”中的“最难”——失能老人的养老在公办养老机构也能得到部分解决。据了解这几个养老院都有接收失能老人的能力,也有计划地安排出接收高龄、失能老人的床位。在第一社会福利院里住着百余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百余位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而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恰恰是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拒绝接收的两类老人。
多年来机构养老的大旗其实一直扛在民营养老机构的身上。目前哈尔滨市各类民营养老机构的床位总数达到11572张,新建的白渔泡老年医疗护养院一期已经竣工,可以再增500张床位,达到12072个,是公办养老院的近三倍。但是民营的养老机构大都存在着规模有限,相当一部分都是居民楼里三室一厅重新隔断而成,卫生条件一般,不能提供医疗服务,一般都是一个人张罗,几个亲戚帮忙就开起来了,民政部门也正在对一些不合标准、没有注册的私人养老机构进行连锁整合,为民营养老机构提档升级。
居家养老,已经起步前景不错
生活中,95%以上的老人不论自己身体状况如何,依旧钟情于住在自己家里。老龄化进程加快,“未富先老”社会现状也决定了中国的老人大部分还必须居住在自己的家里养老,应该说“居家养老”是目前中国的老人与政府都钟情的一种养老方式。
“居家”顾名思义就是住在自己家里,但是虽然老人住在“家里”,却可以享受到“家外”的养老服务。从2008年起,哈尔滨市投入2000余万元资金开始在主城区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政府部门以社区为依托,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已经利用居民社区内的闲置空房建起了106个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站,利用日间照料站,社区里的老人就可以享受到这样的养老服务:白天老人可走出家门到照料站去,和老邻居们聊天、打牌、看电视,晚上回到自己家中,享受一种既不离家又能集体养老的生活方式。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