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让流动性很大农民工在一个地方安下心来?凭什么让对自身有更高预期的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自我发展,成长为真正的技术工人?
针对近期出现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用工荒”现象,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认为,只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才能破解“用工荒”难题。
培训合格后“同工同酬”
“我最近走访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都渴望自我提升的空间更大一点。”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朱雪芹说,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宁愿从事服务业,也不愿从事制造业前者的技术要求低一点,灵活性大一点,这样就导致一些制造业企业招不到农民工
“最近五六年,我们从全国各地招募了1000多名青年农民工。进厂第一年,各个工种都设置了专业培训课程,一年后,考核合格就可以继续留在企业工作,跟正式工”同工同酬“。”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亚臣说。
“一位焊工在上海地区的技术比武大赛中荣获第一名,按照企业的激励制度能转为正式工,完全享受”四金“。”良好的技术培训和激励制度,才能让青年农民工有提升动力。
吕亚臣说,要“留住”优秀农民工,还需要更多激励措施当青年农民工成家之后,要在城市“立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社会保障解“后顾之忧”
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认为,保护一线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医疗、居住、技能教育等各项权益,切实提升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才能“留住”优秀劳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松江区区委书记盛亚飞说,松江区政府采取多重举措,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土地建造宿舍,动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公共租赁房,在“十二五”期间将规划建设数百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专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
“同时,政府通过支持现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政府购买服务、新建学校等方式,帮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学,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问题。”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