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是改革就会有痛感,怎样让退休制度的设计更加合理、完善,让改革的社会痛感更小?
李珍:可以考虑两点:一是改革小步走,二是不要一刀切。在法定退休年龄提高的基础上,允许弹性退休。就是说,允许部分人在某种情况下提前退休,但是退休金会相应的减少,比如有些人健康状况不好,他可以选择提前结束工作,把选择权留给公众,前提是法定退休年龄要提高。
胡乃军:我比较赞同采用表格的形式延迟退休年龄,设定一个时间表。比如说,一个1952年7月出生的人,按照60岁法定退休年龄,他到2012年7月退休;那么到了明年,1953年7月出生的人,就往后延长两个月,到2013年9月退休,以此类推,每年推两个月,不断向后延长。这样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会那么强烈,变化不大。而且,你制定一个表格,让公众也能比较清晰地推算出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退休,在不同的年龄退休,待遇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权衡利弊,决定我是延迟还是提前,把信息做得更加对称一些。充分尊重大家的知情权,阻力可能会小一些。
《决策》:从更高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养老金制度还有哪些改革方向,从而可以使更多的参保人得到可持续的、充分的保障?
李珍: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太多的目标,既要广覆盖,又要保基本,还要可持续,而事实上它们之间是有冲突的。想要达成广覆盖就要降低门槛,但是门槛低了,到最后可能就不能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如果要保基本,制度就要去补贴,那么制度又是不可持续的。
我觉得可以从结构调整和参量调整两个方面进行改革。所谓结构调整就是统账分离,中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制度,我们现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个人账户非常微小。我特别希望个人账户能切出来,政府就把基础养老金那一部分做好,个人账户由个体来决定,怎么样做得更好。这样可以清晰政府责任的边界,也可提高个人账户资金的效用,还有利于公共部门退休制度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转轨。
参量调整的话就涉及到基础养老金这一块,如果想让它可持续、得到充分保障的话,就必须提高门槛。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提高退休年龄;再一个就是提高缴费的基数;第三是提高领取养老金的缴费资格年限,现在的缴费年限15年太短,我曾经用公式计算过,照现在的标准,如果一个人按社会平均工资的60%做缴费基数,缴费15年,50岁退休只能拿到11%的社会平均工资,60岁也只能拿到社会平均工资的15.8%,这就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了。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