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近对10365名实名注册用户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2%的受访打工者期待未来十年内成为“新市民”,73.0%的打工者忧虑生活成本高。专家建议,尽快废除以户籍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制度框架,以实有人口安排均等化服务;打通社会保障制度的壁垒,使农村社会保险与城市社会保险无缝连接。
进城务工人员期待成为城市新市民,能够与城市居民同工同酬,享受城市福利,有城市住房,是一个再自然、再正常不过的愿望。要实现这个愿望,首先需要跨越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门槛——户籍制度。在传统户籍制度框架下,基本医疗、自律教育、保障性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资源,都被“捆绑”在一纸城市户口之上,打工者要与城市居民拥有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他们的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使他们拥有“捆绑”在城市户口上的那些权利;另一种是大幅度缩小直至消除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在医保、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社保待遇的差距,使打工者可以将他们在农村的社保待遇“平移”到城市中来,享有与城市居民大体等值的社保水平。
上述两种思路中,前者着眼于部分解决,后者着眼于整体解决,两者在方向上是不矛盾的。具体而言,将部分打工者的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需要在保证城市居民社保待遇不降低并逐年有所提高的基础上,为这些转为城市户口的新市民提供同等的市民待遇。同时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保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各项社保待遇。随着转为城市户口并获得市民待遇的新市民越来越多,以及城乡“二元户口”在社保待遇上的差距逐渐缩小,城市户口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就可以趋于淡化,户籍就可以逐步回归到居民户口登记和身份信息识别的功能,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就达到了。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