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5月底,北京上小学的学龄儿童总数达15。4万,其中有5。8万人是非京籍儿童。但是比起北京主城区公立学校受到家长的热捧,一些专门为务工子女准备的子弟小学却遭遇尴尬局面。高碑店绿源学校校长林志华说,他们目前没有通过审批,不确定能否提供学籍,不少办不齐五证的家长都来咨询,但他们目前也不敢收:
校长林志华:我们不知道到底该招不招。来咨询的一年级孩子也很多,都是办不齐五证。关键我们现在没有被朝阳区审批,办不了学籍。办不了学籍孩子以后就只能回去,我们还在等政策,往年就没这事,来一个收一个,但今年北京统一要求有五证嘛。
“五证”的门槛到底是否过高?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家长的要求也是集中在居住、就业证明及社保缴纳时长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劳凯声认为,从入学目的来看,“五证”的要求并不过分:
劳凯声:如果没有五证的要求,那大家都可以说我是流动人口,我在北京工作,因此要求北京市政府提供受教育的保障,那恐怕这也不现实。从这一点来说,五证的要求不仅是在北京,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有这个要求,那五证之外关于社保的要求,如果是朝阳区自己设置的附加条件,就跟现行政策不相符合了。
事实上,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也给北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良性运行带来持续增加的压力。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认为,解决持有“五证”人员子女的小学入学问题,而“五证”之外的小学入学问题回到原籍解决,就是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保持正常教育秩序的基本规制。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随迁子女幼升小入学问题,实现教育公平的破题之策依然在地方政府手中,而上海则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熊丙奇:上海现在已经有五十多万随迁子女,接受跟本地小孩一样的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在地方层面上加大财政统筹力度,是可以解决的。上海就是通过市级财政拨付资金,来实现各个区县的随迁子女入学问题。
其实今年幼升小过程中,觉得“不公平”的并不只是非京籍学生——今年出台的北京义务教育新政,取消了持续达10年之久的“共建”,同时取消择校生、减招特长生,几乎堵塞了原来所有的择校可能性。从目前来看,北京此番升学新政指向的并不是哪一个固定群体,而是是曾经的升学潜规则,虽然在家长中抱怨声一片,但政策效果依然值得期待。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