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新常态,国务院去年和前年两次决定适当降低或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现在社会上降低费率的呼声仍然很多,有没有空间和可能?作为主管部门,我认为是有责任调用数据库的数据,对全国基金情况进行细致准确的分析,研判降费的长期性、整体性的趋势。同时把握好政策实施范围和力度,保持保证政策的可持续性。
第二,模拟制度运行。每项重大的社保制度改革,都会遇到新旧制度相互衔接的问题,依靠海量数据,我们有可能通过多种方案的模拟,把制度设计得更加合理,从而使制度转换更加平滑,减少矛盾。
第三,政策效率评估。事中、事后评估,既是对社保政策绩效的检验,也是为以后制定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政策绩效评估当然要重视社会舆论的反响,也要重视局部调查的结果,但同时运用数据信息,大样本的数据信息作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评估效果。
比如,医保的成效到底怎么样?国家连年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的标准,财政也投入了基金,保障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仍有居民反映看病实际负担比较重。舆论肯定是评价政策的渠道,但更准确的标尺是运用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从而比较容易的研判其之间的关系,但二者之间并非完全呈线性的。其中一部分供给的增加可能被持续上涨的医疗费用吃掉了,由此我们可以作出现在看病负担到底重不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结果判断,进而明确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第四,优化经办服务。近年来,常常有社会上反映社保政策太复杂了,搞不懂,算不清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社保制度当中引入的社会经济的参数,和考虑的差异化程度不断增多,使得政策标准越来越复杂,经办标准当中需要认定的环节越来越多。应该说这是必要的,社会在发展,群体在细化,不做一些区隔也不行。但是,在细化过程中,也要达到方便公众理解和办事的目标,这就比较麻烦了,这需要信息化发挥更大的作用,把复杂的计算处理留给后台,给公众准确明快的程序或结果。
比如,现在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太复杂了,谁也算不清楚,确实算不清楚,因为很多参数都是不确定的。但趋势肯定是多交多得,长交多得,到底多少钱我也不知道。有这种需求,有这种矛盾,有这种落差,其实就是一个机遇,我们完全可以开发出一种查询系统,把相关的参数设计进来,让每个人都可以很便捷的,至少大概计算出自己大概的趋势和模式。给大家交一个底,他才会有一个清晰的预判,鼓励他参保、长交、多交才有一个抓手,否则就是一个舆论上的宣传了。
第五,社保数据的深度开发利用。自从中央提出“互联网+”概念以来,大数据、云计算已经形成广泛的实践活动。“互联网+社保”乘势而上,应该面向社会需求,结合市场资源,建立云技术,深度开发使用社保数据,我认为这是将来社保数据最有前景的运用领域。不局限于社保部门自己用,也不是局限于公共部门的交换使用,而是要放到社会上去用,放到市场里用。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