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社会保障支出结构
从人均水平来看,在我国各项主要的社会保障支出中,人均离退休金最高,其次是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报销医疗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镇户籍居民的人均离退休金为农村居民的21.7倍、流动人口的17倍。这意味着离退休金在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常住人口内部的分布都不均等。类似的还有报销医疗费,城镇居民的人均报销医疗费是农村居民的2.1倍、流动人口的10.2倍。城镇居民人均低保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5倍、流动人口的21倍,说明低保的城乡差距小于离退休金,但不具备城镇户籍的流动人口可获得的低保水平非常低。农村居民人均值高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支出项目为社会救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食直接补贴等现金政策性惠农补贴。其中,农村居民的人均社会救济收入是城镇居民的1.4倍、流动人口的9.7倍。可见,除离退休金外,流动人口的主要社会保障支出人均值均低于城镇和农村居民。此外,在农村居民内部,人均粮食直接补贴水平要高于退耕还林还草补贴。
考察社会保障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发现,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集中率显著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分配方式,政府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将扩大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是由不同的项目构成的,不同项目的社会保障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差距的负面效应,实际上是各种不同转移支付项目相互作用的结果。进一步考察发现,分项社会保障支出中,离退休金的集中率最大,且远高于总收入的基尼系数,是扩大居民收入差距的力量。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集中率也超过了总收入的基尼系数,虽然超出幅度不及离退休金,但仍然是加大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因素。换句话说,按照目前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高收入人群从中受益的程度比低收入人群更大。集中率低于总收入基尼系数的政府转移收入有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社会救济、现金政策性惠农补贴。报销医疗费的集中率略微低于总收入的基尼系数,从边际效应来看,其对缩小总收入差距的力度较弱。城乡低保的集中率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所有构成项目中集中率最低的,是对低收入人群倾向最强的收入构成。这说明,它不但是缩小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力量,而且在金额相对的情况下,在缩小总收入差距上作用最大。
综上,当前我国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不足。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偏低,且主要集中于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金,而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金是扩大居民收入差距的支出项目。对居民收入不平等具有较强改善作用的低保、农村居民养老金的规模却偏低,其改善收入分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一方面,我国要努力扩大整体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另一方面,要优化社会保障支出的分配结构,调整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金的规模与分配方式,提高低保、农村居民养老金等有利于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长的项目的支出。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