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CPI不断高企,一边是个人养老金“空账”运行,如何做实个人养老金并让其保值增值成了摆在相关部门案头的重要工作。
知情人士表示,去年12月初《养老金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已完成内部意见征询,即将上报国务院。
不过,上述人士同时向记者透露,关系着个人养老金安全问题,《办法》可能“雷声大雨点小”。
据了解,从2007年起,人社部和财政部就着手起草“办法”,由于担心资金安全性,《办法》反复修改,直到有了现在的草案意见稿。
其中《办法》严格规定了养老金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
“受到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办法》出台时机可能不够成熟,只是在文件起草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上述人士表示。
贬值和空账让管理层开始考虑个人养老金入市。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90年代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新制度规定,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社会统筹由单位负担缴费,目前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则由职工个人缴费,缴费比例为个人工资的8%,待退休后支取。
由于个人养老金主要存放在银行和购买国债,据了解,其平均收益率在2%左右,远远低于CPI上涨幅度,存在严重贬值。
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养老金累计结余1.25万亿,且主要分散在县市级等各个独立单位,真正实现大收大支省级统筹的只有北京、上海等若干个省市。
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老人没有缴纳养老金,有些地方还大量动用“中人”和“新人”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支付当期养老费用,所以就有了用“今天的缴费者养着昨天的缴费者”的说法,造成的个人账户的空帐问题。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