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大妈为空巢、独居老人包饺子。
我们老了谁养我们?随着岛城老龄化程度的加快,这一问题成为很多人的心事。2010年初,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31.84万,占总人口的17.29%。在未来五年内,青岛市老年人口规模将明显增大。据估计,2035年,青岛老年人口将达到230万人,老龄化水平提高到35.05%。
两会上,如何解决“养老”问题成为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记者了解到,大会上,针对老年人,政协委员们先后提交了至少3份提案,其中一条建议将养老模式格局定为“9064”模式(家庭自我照顾占老年人口90%,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数占6%;在养老机构养老者占4%)的提案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和思考。
现状八成选择传统方式养老
相关部门的调查资料显示:市区83.52%的老人选择由子女赡养、家庭自我照顾和社区托老所等传统养老方式。“自己意愿”、“医疗保健保障”和“亲朋态度”是青岛市区老人选择养老模式时首先考虑的三项因素;“配套设施”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位居后两位。
养老机构内存在很多软硬件的问题,子女无法“常回家看看”也是一大难以解决的现状。提案中指出,岛城目前养老服务模式定位不够明晰。本市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相比于北京“9064”、上海的“9073”等养老服务模式,岛城的模式定位尚不够明晰。
“此外,社区托老机构作用不明显。由于实际条件所限,很多社区托老机构还存在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一是开放时间短,二是位置偏,三是设施简陋。”市政协委员林萍表示,还有一个问题是银发产业发展滞后。
建议改变单一养老模式
那么,如何改变这些问题呢?对此,委员们纷纷以提案等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例如,建议转变观念。“从我国社会现状和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养老院、老年公寓不应该成为社会化养老方式的主要选择。居家养老才是解决多数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林萍表示,政府将投资费用前置,既可以避免“一次性投资”、“一锤子买卖”的弊端,又能够鼓励社区建设更多的老年活动场所。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