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农民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备受关注。自去年,成都邛崃市固驿镇仁寿村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的试点,探索农村养老方式转型,由依靠子女的家庭自助型,向依托土地流转金、靠集体靠政府的共济型养老模式转变。全新模式引来国家领导人调研,也引来中央电视台关注……
土地集约化前后的账本
初冬时分,暖阳高挂,80岁的余福珍正在自家门前晒太阳。去年7月,她参加了仁寿村试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自第二个月起,连续1年多,她每月都能领到110多元养老金。
距离邛崃市区11公里的仁寿村,农民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和劳务输出。在2000多人的劳动力中,1400多人外出务工,倒贴钱请人种庄稼以免撂荒的土地竟有400多亩,粮食增收成了老大难。2006年,这里被成都市确定为优质粮食生产集体化集约化经营综合试点区,实施粮食生产“规模化、集体化、集约化、标准化、社会化、品牌化”生产。
村民宋守君家共有6亩多土地。刚开始推行土地流转时,村干部来做工作,她怎么都不答应。后来,听说土地流转到公司后,可以旱涝保收分到400公斤稻谷,她暗暗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己种田,一亩田大春能产500公斤左右稻谷,但得自己买种子、肥料,投入人力,现在把土地交给公司,便可以直接保底分到400公斤稻谷。这笔账一算,她爽快地答应了。最终他们一家共流转6亩多的田,现在每年可以拿到按2500多公斤稻谷的市价折算的现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