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没有了土地,等老了吃什么?”在土地流转之初,这是村支书郑金安被村民问得最多的问题。农民养老保险本是社保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同时还要触及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必须慎之又慎。本着民本思想,历经4个多月,30多次反复修改实施办法后,邛崃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养老制出台。
邛崃市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兆华介绍,仁寿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具体筹资模式为,农民自愿把土地交回村集体集中流转(以人均一亩土地,每亩400公斤稻谷、当年市价每亩600元流转金计)15%+个人交费+村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个人交费和流转金的50%及年利息计入个人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财政兜底。一类人员(男已满60岁,女已满55岁的),只要一次性补交齐15年的社保金3017元,就可以从缴纳完社保金的次月起,每月定时领取社保资金;二类人员(男未满60岁,女未满55岁的)一次性补交齐以前年限应该交的社保金,今后按时缴纳社保金的,到男满60岁,女满55岁时,也可以领取社保资金。
在记者采访时,仁寿村已有335人办理了参保手续,年龄最高者96岁,最低为26岁。“在仁寿村这个小范围里试,能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一步再探讨推广的可行性。”王兆华告诉记者。
转身农业产业工人
“我上班去了!”早晨8点,55岁的陈保军吃完早饭跟老伴告别。“这个月又可以挣500元的工资。”扛着锄头出门,几个同村的人都到了。工长张承和拿出名单画了个勾。大伙儿一字排开,边说话边挥锄挖沟。
早上8点上班,中午12点下班,下午2点又上班,陈保军现在的生活跟过去完全不同。“像我这样的老头子,到外面打工哪个要哦?没想到就在屋头种田也能打工挣钱。”郑金安介绍,土地集体流转后,通过就业局培训,大部分村民都在当地一家公司和村上合股组建的“国田农业公司”打工。
种田主体由分户农民变成了公司,农民栽秧、锄草、运谷、翻晒等原本份内农活,变成了打工行为,工资由公司打到银行卡上。“种自己的田,拿人家的钱,闪电打雷都不怕了。”田坎上有人打趣道。公司则尽量满足本地人务工,五六十岁甚至70多岁的农民都能挣到务工收入。运转1年多,村民此项收入就有几百万元。
仁寿村村民的身份也在悄然转变:成了依靠地租和劳务收入生活的劳动者,从传统的农民转变成现代农业产业工人。
邛崃市就业局局长赵青林介绍,为保证村民们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工作节奏,相应就业服务措施随即跟上,两名专职工作人员组成了村劳动保障站,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技能培训迅速加强,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加大,有效促进了充分就业。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